全社会给受灾幼儿更多母爱的关怀

时间:2022-09-26 06:28:08

全社会给受灾幼儿更多母爱的关怀

采访手记

梁教授的家住在一楼,楼前是一条小马路。小马路与窗户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绿化带,种了有三十年的石榴树,二十多年的山楂树和紫玉兰,绿化带被矮矮的漂亮的雕花石头栏杆圈着,小马路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只是偶尔传来叮铃的自行车铃声。这些使得梁教授整齐干净的家多了一道窗外的风景,幽静而又生机勃勃。

采访的前一天,梁教授的老伴亲自将他们采购来的五十多斤糖果送到北京南四环公益桥附近的大红门货运场,做为送给灾区孩子的“六一”礼物托运至灾区。这个货运场聚集着众多来自京城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义务给运往四川地震灾区物资专列装运货物,而专列上的捐赠物品都是免收托运费的。

做为一位从事幼教研究几十年的老教授,梁老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母爱”两个字――要为失去父母的孩子找回母爱的寄托,要告诉所有幼儿的母亲,在孩子心中你是他的一切。

C:粱教授您好,汶川地震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灾区的孩子,尤其是幼儿,那么这次灾难对幼儿心理上的伤害非常大,对吗?

L:人在幼儿时期是最需要母爱的,幼儿没有完全的独立能力,没有太多的社会认知,对于他们来讲妈妈就是一切,他能从妈妈那里获得吃、喝、安全感和情感交流。所以无论外界的灾难是大还是小,对于幼儿的影响其实只取决于一点――叫妈妈是否还在。我们成年人在灾难面前有很多考虑,一时得不到解决,心理上会受到很重的伤害。而幼儿不像大人,他(她)们的快乐很简单,只要妈妈在,有那温暖的怀抱,有吃的喝的,就可以了,就满足了!不需要更多了!所以说,失去亲人,尤其是失去妈妈,对幼儿的伤害才是最大的。

C:那么做为幼教方面的专家,您认为该怎样去关心和帮助那些失去亲人,尤其是失去妈妈的幼儿呢?

L:母爱是妈妈给的,没有妈妈就失去了母爱,我们要为他(她)们找到新的妈妈,找回母爱。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的一些机构,如:儿童福利院、SOS村等,都能为孩子们找回母爱。我去过天津的SOS村,那里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妈妈带养三到四个孩子,组成一个家庭,住在一套房子里,完全像一个家庭那样生活,孩子白天上学,晚上回家,家里有妈妈照料生活,孩子们和妈妈围坐在一起吃饭。

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很重要,让幼儿和母亲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包括:有家庭的居所,有家庭的气氛还要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小孩子的生活正常,身心才能健康。另外,千万不能小看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到了年龄要送幼儿入幼儿园,进学龄儿童上学,让他(她)们融入群体。这不但能够体现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也为个体将来顺利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受过心理伤害的幼儿,如果有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也就会有一个健全的身心。学校和社会对特殊儿童,这包括病患儿童、残疾儿童、孤儿等等,对他(她)们要一视同仁,不拿特殊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尽快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去。

C:您是国内第一批研究“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儿园”的学者,这次突发事件对您的研究项目是否提供了实例?

L:还真让你说对了,地震发生后,我于第一时间发短信联系了成都金牛区爱乐幼儿园(我的蒙台梭利教育实验园),园长说:孩子正午睡,地震发生了,老师主动保护幼儿,井然有序撤离活动室,幼儿很有秩序,相互关心,老师表现了极大的爱心,全园无人伤亡。园长说,这显现了多年蒙台梭利教育的成效,真感动人。

C:好的,我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关于幼儿教育,特别是“蒙台梭利教育”方面,今后一定少不了向您请教。谢谢您接受采访。

L:我希望能够借助媒体,呼吁全社会给受灾幼儿更多母爱的关怀。

相关链接:

蒙台梭利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a Montesson 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继福禄贝尔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于1907年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她撰写的幼儿教育理论著作已经被翻译成为37国文字,对现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蒙台梭利教育法理论:

1、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要素

2、儿童在环境引导下自动自发地学习

3、有限制的自由

4、成人是孩子活动的协助者

5、教具是孩子学习的材料

6、大容量的认知

称职的蒙台梭利启导员称职的蒙特梭利启导员必须建立正确清楚的教育观念,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以及拥有适当成熟的人格特质。观念方面,他(她)必须很清楚掌握并且认同蒙台梭利博士所谓“教育为生命之助”的真谛:

专业知识方面,他(她)必须接受严格的师资训练。养成观察孩子以洞悉其需求的能力。并且时时刻刻全方位进修以充实自我:人格特质方面。他(她)不但要稳定自律、乐观积极、负责、台群和喜好挑战,还必须具同理心、包容心和自我反省、察觉和修正的能力。除了以上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他(她)和孩子共处时必须愿以最谦卑的心,不畏辛劳困难,担任儿童的仆人。

最后,他(她)愿将这份工作所带来的自我成长视为最大的满足,最高的价值,以及支持他(她)继续往前迈进的原动力。

上一篇:不要轻易错过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 下一篇:孩子的眼睛里找得到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