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创建始末

时间:2022-09-26 06:04:24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做好抗美援朝的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先后派出50多名记者、编辑赴朝,并组建了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及其分支机构。新华社记者跟随志愿军部队深入战斗前沿,采写了一批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在新中国军事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50年10月中旬,新华社记者陈伯坚随司令员率领的志愿军总部从西线进入朝鲜战场。接着,以林麟为组长,李耐因、徐熊任记者的9兵团记者组于1950年11月中旬从东线入朝。1951年1月下旬,新华总社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将总社国内部军事组组长普金派到朝鲜,组建志愿军总分社。总分社社长由志愿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李唯一兼任,普金任专职副社长。与普金同时入朝的还有军事组编辑夏公然和邓蜀生。

1951年2月初,总社从华东抽调军事记者阎吾、王玉章、纪兆璞(赵普)、路云、尤潞到朝鲜前线。2月中旬,由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李希庚兼任社长的新华社19兵团分社随部队入朝,分社记者有韩庆祥、何日红、张涛、冶峰、史立成。5月中旬,由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穆欣兼任社长的新华社3兵团分社随部队入朝,分社成员有记者组组长李翼振,记者张结、石峰、谢芝麟。6月上旬,志愿军20兵团记者组组长李方诗,记者徐孔、李犁也随部队入朝。同月,总社国内部编辑高向明(女)入朝,任总分社秘书兼编辑。8月,新华总社又从全国各地调来一批记者到志愿军总分社工作,分别有华东的周沙尘、丁德润、朱承修,中南的高健飞、何友,西北的刘尔宁、郭普民,华北的邓立、许志林以及总社业务部门的曾思明(童生)、田为本等。11月,总社又增派戴煌、王殊、姜庆肇入朝,充实总分社记者队伍。抗美援朝期间先后入朝在志愿军总分社及其分支机构工作的还有李炳衡(李平)、曹兴华、刘鸣、于逢源、苏群、殷步实、崔佳山、刘紫池、汤洛、成一、丁固、华敏、许复已、林脉、吴憾、胡修亚等。1951年和1952年,总社特派记者华山先后3次到朝鲜前线采访,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通讯。

志愿军各兵团在不同时期陆续入朝,新华社在各兵团的机构体制也不尽相同,如3兵团和19兵团是新华分社,9兵团和20兵团是记者组,3次战役后均统称为记者组。为加强对一些重要问题、重要战役、重点区域的宣传报道,志愿军总分社还先后成立了战俘问题报道组、反细菌战报道组、后勤记者组、上甘岭前线记者组、东海岸记者组、西海岸记者组、开城记者组等。总分社工作人员还包括朝语翻译、校对、资料、报务、译电、行政后勤人员等。

朝鲜战场的环境是十分艰苦和危险的,志愿军总分社的编辑部常年设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几次遭到敌机轰炸、扫射。总分社的记者更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爬雪山,涉冰河,忍饥耐寒,冲过飞机轰炸、炮火和机枪扫射的封锁线到战争第一线去采访,他们同志愿军战士同甘苦、共生死,写出了很多有血有肉、具体生动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51年和1952年两年中,志愿军总分社就向总社发消息、通讯、述评约1000篇,其中93%以上被总社采用。这些报道有力地宣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取得的重大胜利,反映了战争的进程和基本形势,颂扬了中朝军队和人民之间的战斗友谊,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及其失败,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期分批自朝鲜撤回国内,在朝鲜的志愿军总部缩编为兵团建制,新华社在志愿军的报道机构于1954年5月相应改为志愿军分社。志愿军分社社长由新改组的志愿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钱抵千兼任,周泽民任采编主任。1956年,志愿军分社撤销,由新华总社分社派记者李犁常驻志愿军进行有关报道,直至志愿军部队1958年全部撤离回国。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上一篇:著名记者赵敏恒留美学习新闻的经历及启示 下一篇:微博的传播机制及未来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