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苏奇彩画灯笼探析

时间:2022-09-26 05:19:07

安阳苏奇彩画灯笼探析

摘要:安阳苏奇彩画灯笼,是当地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用高粱秆儿扎制成约六七寸高,四寸宽,四面或六面形体的骨架,然后再裱糊上事先印好的彩画,四周以彩线装饰。它是农耕社会民俗礼仪活动的产物,反映了生活在田间地头的普通劳动者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取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关键词:灯笼;制作工艺;现状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46-01

一、苏奇彩画灯笼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端的,这里有璀璨夺目的殷商文化,甲骨文化、建安文化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一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风俗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许多民俗节日中,“正月十五闹花灯”的风俗是格外隆重。群众把灯节看作是春节的高峰。安阳及附近地区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从腊月三十晚上,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只有过罢灯节,年节才算过完。当地流传一句老话,叫“灯市下,年拜罢;下了灯,年货清”,生动地说出了这十意思。

安阳彩画灯笼,在豫北各县均普遍流传,但以安阳县永和乡苏奇村,民间艺人苏守安老人制作的“苏奇灯笼”最有名气。他制作的灯笼,小巧坚固;他描绘的戏曲人物、飞禽走兽生动传神。在长达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他从观察生活、选取题材、扎制灯笼骨架、色彩调配,以及选用纸张、刻版技术,都总结出一整套成熟、完整的经验。如今,他把整套手艺都传给了他的儿子苏家顺、苏家和、苏家有;苏家有又将整套手艺传给儿子苏海亮、苏海飞,“苏奇灯笼”有了新的传人。

二、苏奇彩画的灯笼制作工艺

苏奇村的彩画灯笼的制作,首先是当地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用高粱秆儿扎制成约六七寸高,四寸宽,四面或六面形体的骨架。其次是制版,其制版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类似木刻水印,艺人选梨木做版,根据故事刻出主要人物主线版,然后用黑色拓印,称为“线版”;然后再填色。在着色过程中,许多艺人仍采用祖传的方法,在颜料中加添白糖和蛋清勾兑,借以增加画面的光亮程度和色彩的附着力,持久不易褪色;另一种方法是除刻出主线版外,采用多版套色的方法,这种作法和传统本版年画的印刷方法完全相同,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大量印刷,有利于满足市场需要。然后,把彩画再裱糊到高粱秆扎制的灯笼骨架上。最后,灯的四周以彩线装饰,中间插上蜡烛,燃着之后,烛光映出了花、鸟、虫、鱼或各种戏曲故事人物,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当地群众说:“这种灯笼有说头,有看头。”灯笼上的彩画、戏曲故事和灯谜,成了大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教材。除了孩子们挑灯把玩之外,还可供农民起五更拾粪时使用,所以当地又俗称“拾粪灯”。

三、苏奇彩画灯笼的装饰内容及表现手法

安阳苏奇村的木版灯笼画,内容以表现戏曲人物、民间传说为主,如今还可以见到的题材有30多个,如“古城会”、“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华容道”等等。70年代以后,灯笼画中陆续出现了反映现代题材的戏曲故事。如“沙家浜”、“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朝阳沟”等等。于是除了关公、诸葛亮、孙悟空等历史和神话人物之外,白毛女、大春、杨子荣、李玉和、铁梅等现代英雄人物。除了戏曲人物造型外,还有许多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花卉、飞禽瑞兽等。

灯笼画艺人在表现单独花样内容时,大致有三种手法:1.“象征”手法。常见的有“松鹤延年”、“凤戏牡丹”、“鲤鱼跳龙门”等;2.“谐音”的手法有“五福捧寿”、“吉庆有余”等;3.“借比”的手法则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等。

四、现状及保护

灯笼制品在封建时代,作为重要民俗用品和谋生手段之一,分布区域较广。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导致木板灯笼画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的解体,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在加上各种高科技灯笼的出现,使市场越来越小苏奇灯笼濒临绝迹。

为保护苏奇灯笼,从1990年起,苏奇灯笼第5代传人苏海亮积极投入到对祖传技艺的挖掘整理工作,并按祖传工艺流程进行创作,已完成上千幅作品。目前,苏海亮已提出了关于苏奇灯笼保护的申报项目,他列出从2009年起到2013年的五年计划,采取建立创作机制,壮大研究、开发传统工艺旅游产品,达到硬件设施到位,由纸质到多元,制作队伍100人以上,年产量10万件的预期目标。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办公室与苏奇灯笼制作研究发展中心制订了保护措施及规划,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标准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和实物仓库,加强对遗存雕版和绘画工具的保管保存。2、建立完善的制作、研究开发机制,进行专业研讨、培训,宣传该技艺。3、发展商业营销,增加收入,为保护灯笼提供资金保证。建立机制,采取科学管理手段,投入一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逐步建立一个继承传统、创新工艺,规模适度的长效运作机制,不断拓宽苏奇灯笼画的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9.

上一篇:浅谈戏曲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传统声乐中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