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分依赖子女,老人也要“精神独立”

时间:2022-09-26 04:04:06

别过分依赖子女,老人也要“精神独立”

部分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生活圈子越来越狭窄,因此对子女的情感依赖也就越来越强烈,希望能通过对儿女的关心和牵挂来引起儿女们对自己更多的重视和尊敬。

中国的父母似乎就是为儿女活着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心甘情愿地为孩子牺牲一切,远远超出法律所规定的抚养到18岁的义务。他们希望孩子长大后对自己孝顺,形成精神上的依赖,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想见子女,个别老人经常装病

“每过那么两三天,我们几个兄妹就会接到养老院打来的电话,说是老母亲生病了,捂着肚子直哼哼。奇怪的是,老人每次只让护理员给我们中的一个打电话,并且交代不要通知其他子女。可等我们赶过来时,却发现老人什么事都没有,拉着我们的手说东家道西家!”在苏州一家老年公寓,急匆匆从单位赶来的陈先生对笔者摇着头,满脸的无奈。他也曾几次向老母亲提出到医院检查一下身体,但老人总是找各种理由推托。有一回,陈先生请了一位熟识的全科医生到老年公寓为母亲全面诊病,发现老人的身体并没什么问题。

这家老年公寓的院长告诉陈先生,这或许是老人在“装病”,从而让子女多来看看她。院长说,公寓里还有三四位老人,也经常叫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甚至口口声声说“快要死了”,赶紧给子女打电话,叫他们来看一看。可心急如焚的家属到了老年公寓,才发现是虚惊一场―老人是无病。更有甚者,一位老太太“装病”多次,子女稍显怠慢后,隔三差五就要出点儿小事故,不是被温开水烫着了手,就是莫名其妙地跌坐在地上。家属认为老年公寓没有尽到照料责任,充满了怨怼。后来护理员对她特别留意,有一回意外地发现老人竟然往自己手上倒温开水。真相终于大白―事故都是老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目的是让子女多来看看自己。

除了“装病”,极个别老人还通过状告子女的方式,让子女多回家看看自己。去年5月,南宁市中院就驳回了一杨姓退休教师的这一请求。根据法院调查,杨老师每月可以领到近2000元养老金,看病还可以报销医疗费。前妻去世后,老人再婚有了新的人生伴侣,其日常生活并不十分孤单。4个子女还称,老父亲过生日、生病住院期间及逢年过节,他们都给老人过生日宴、常去照顾探望老人,并且有多张团聚照片为证。法院最终以诉讼理由不充分,驳回杨老师的。

在此之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也接到一名八旬老太太的诉讼,要求6个子女除了给付赡养费,“每月探望3次,每次不少于1个小时”。子女们都表示愿意给付赡养费,可有的子女自己也已经年近60岁,并且还要帮自己的孩子照顾隔辈人,有的则身体不太好,对老母提出的要求有困难。法院考虑到子女的状况,进行了调解,老人最终同意放弃“探望”的诉讼请求。

赋闲在家,关心子女却不讨好

对于老人“装病”、无端状告子女现象,心理学家分析指出,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精神寄托,想借此引起儿女们的注意,获得情感慰藉。通常表现为频繁地要求子女到自己身边探望,或者每天打几个电话,子女做不到就一直数落不是。人们用“心理断乳”来定义少年儿童摆脱对父母的依恋,走上精神成熟与独立。但在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同时,老年人对子女“心理断乳”,保持独立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已经成为一个课题。

除了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有些老人退休后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之余对儿女的事操心过多,探讨“精神独立”也不乏现实意义。这部分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生活圈子越来越狭窄,因此对子女的情感依赖也就越来越强烈,希望能通过对儿女的关心和牵挂来引起儿女们对自己更多的重视和尊敬。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子女事事都要插手、件件都要当家,表现出独断专行的老派家长作风。

今年65岁的林阿姨退休前在福州某国企从事工会工作,为人非常热心,对单位职工找对象之类的事乐此不疲,甚至忙得极少过问家里和儿女们的事。这些年离开工作岗位后,林阿姨对家庭的态度似乎判若两人,儿女们的什么事都想管一管。最受非议的是,她不仅成天四处托人帮小女儿物色对象,而且头次见面必定事必躬亲,从住房条件到身体状况都得详细考问一番。结果一两个小时下来,女儿不过寥寥三五句话,林阿姨却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令人颇为尴尬。女儿也抗议过几次,可林阿姨认为人生大事马虎不得,上了年纪的人阅历丰富,代为把把关对下一代的幸福有好处。

对于已经娶妻生子、自己购房有了小家庭的儿子,林阿姨也是成天放心不下,天天打电话问他们一家三口的吃饭、休息情况,几乎把他们全都当成小孩子来看待。好几次,老人还为了一点小事当着儿媳妇、孙子的面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儿子,令他十分难堪,极不耐烦之际狠狠地顶了几句。林阿姨感到十分委屈,心里不停地问自己:难道我对自己的子女多关心一些还有错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精神独立,分离是永恒话题

尽管不能将人类与动物世界相类比,但有些现象对我们理解老年人的“精神独立”却不无启发。母豹生下小豹后,耐心地给它喂奶、教它捕食,对其照顾得无微不至。可一旦小豹逐渐长大,能独立地在丛林里生活,曾经温情的母豹就毫不留情地将小豹从自己身边赶走,甚至不容许它在自己的领地里待着。母豹可能会继续繁衍下一代,也可能会孤独地老死,但在这过程中母豹没有表现出对小豹的依恋,更没有要求小豹给予自己回报。

时下,人口流动越发频繁,几代同堂的家庭模式逐渐被瓦解,代际分离的现象必然越来越多,固守过去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已经不太现实。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青壮年工作压力比以往更重,许多人不得不忙于在社会上奔波。无暇照顾老人,或者抽不出一些时间和父母沟通,有时候也是无奈之举。

如何排解孤独?“装病”显然带有几分无奈。老年人应注意多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对事物有了兴趣,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笔者认识的一位福州老人,在老年大学度过了整整20个春秋,她从中医、诗词,学到按摩、太极拳剑,全面撒网般地学了10多门课程。问起老人想不想子女,她回答得好:“怎么能不想呢?但他们有许多事需要应付,我知道他们心里装着我这个老太太就行了,有了自己的爱好和生活圈子,也就有了精神寄托,身体还行就不想去打扰他们。”事实上,这样“不毕业”的老年大学学员还有许多,他们除了追求知识外,还在于寻找生活的乐趣,客观上实现了对子女的“精神独立”。

心理医生还建议,老年人最好经常到亲戚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广交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另外,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有时也大有裨益,例如抑郁时可以看看电视里的轻松有趣的娱乐节目;出现心慌、害怕、焦躁不安等现象时,可以听听音乐,做做深呼吸等。

都说老来怕空,从为人子女的角度来说,要认识到谁都有老的时候,对父母应当多一些理解和情感上的关心。要认识到,精神上过多依赖子女的老人,如果行为得不到积极回应,心情会常常感到郁闷、沮丧、孤寂,并且愁眉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有时他们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另外也会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疏离了父母。

“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与孩子们在一起,见到儿子比吃饭睡觉还开心”,对于那些“装病”的老人,子女更要正确对待,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们的需求有时就是那么简单,不需要儿女们给多少钱,买什么营养品,只不过希望儿女们和自己拉拉家常。

健全福利制度,方能真正“独立”

就全国性法律而言,美国并没有强制要求儿女赡养老人;老夫老妻独来独往,很少和子女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这似乎很难理解。但是,当我们了解到许多美国人到了18岁,即便家里空着大房间,也要到外面去租房子住的背景,这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海外校园》杂志曾专门就中美“孝道”的不同展开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文化趋于依赖子女,美国文化赞同独立;中国文化敬重长者,美国文化提倡平等;中国文化中的孝敬以责任、义务为基础,美国文化的孝敬以自由、尊敬为基础;中国传统社会没有为所有人提供社会福利和服务,而美国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重从社会福利制度的角度来探讨中美“孝道”的差异。他们指出,在美国人眼里,公民作为直接或间接的纳税人,无法再从事生产劳动时从政府获得生活保障是理所当然。具体制度的设计也有助于美国老年人精神“自立”,例如他们可以将房产“倒按揭”,在有生之年由商业机构支付生活费,待去世后房产所有权归商业机构。

相反,子女往往“靠不住”:一是人口流动频繁,很多儿女都不住在父母身边,赡养老人有很多实际困难;二是美国离婚率很高,约有半数婚姻以“劳燕分飞”告终。试想,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在孩子年幼时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难道子女在他们年老时有义务照顾他们吗?

而中国的父母似乎就是为儿女活着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心甘情愿地为孩子牺牲一切,远远超出法律所规定的抚养到18岁的义务。由于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养老资源”比较匮乏,他们希望孩子长大后对自己孝顺,形成精神上的依赖,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的金字塔人口结构将变成倒金字塔,一对年轻夫妇要照料两对老人,而两对老人和一对年轻人住在一起,在客观上难以实现。

上一篇:老年义工: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 下一篇:收入增长很稳定 分配改善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