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连锁药店逆势扩张上演人才战

时间:2022-09-26 03:49:41

中小连锁药店逆势扩张上演人才战

金融危机之下,药店员工的工资不降反升?近来,福建厦门的不少药店老总都眉头紧锁――这边新店即将开张,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营业员,一些连锁药店不得不把店员的工资上调10%或20%以吸引人才;那边不少连锁药店也纷纷给店员加薪,提防被同行“挖墙脚”。

圈地热情高涨

在人才告急的表象之下,市场似乎正在酝酿新的扩张潮。据了解,在最近的两个月间,单是厦门大学附近不大的商圈范围内,就相继开出了近十家药店。

据惠好医药闽南区域总经理夏建军透露,今年上半年,惠好一下子就开了12家新店。一向擅打价格战的好又惠医药连锁也不甘人后,声称最近一两个月内将新开6家药店,年底计划还将开6家药店,其中将包括2家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卖场。而本土老店鹭燕大药房,今年也已经新开了10家药店,并计划在下半年以每月2~3家的速度扩张。

金融危机之下,厦门的连锁药店为何逆势扩张?在沈燕元看来,金融危机给厦门药店的发展和扩张带来了机会。

记者了解到,厦门的房价是福建省内最高的,市内均价每平方米一度在1万元以上,导致药店租金成本极高。盈利能力与房租不成正比,选址于是成为制约药店扩张的最大难题。然而这种压力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沈燕元对记者表示,金融危机促使一些超市和服装店倒闭,2年前曾居高不下的店铺租金,如今下降了20%~40%,直接刺激药店扩张的意欲,争相抢夺地盘;同时,随着药店融资上市的趋势不断强化,要求谋划上市的药店必须扩大其规模。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种扩张潮流中,尤以中小连锁药店最为活跃。在福建省会福州,当地一家较大的药店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种在药店扩张的情况下愈见突出的人才危机在福州并不严重。原因是本地较大的连锁虽从未停下拓展的步伐,但基本抱持“合适则开”的态度。据其介绍,包括在厦门动作颇大的“惠好”,今年在福州开店的速度也并不快。

“倒是本地一些更小规模的企业突然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该负责人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本地中小连锁市场份额不大,希望通过快速扩张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在“赌医改”,期望在短期内做大规模,在未来的医药分开中争取更多主动权。

人才成本放大

重庆一位药店人曾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当下金融危机肆虐,相较内陆城市重庆而言,沿海地区更受影响,这也给重庆连锁的人才招聘创造了更好的机会。该药店人表示,在其所在公司2009年新近招聘的员工中,就有一部分从上海、深圳等地返回重庆的人员,其中更不乏药师等药店发展急需的人才。

与直辖市的同行相比,厦门的连锁则没有这么幸运。作为人口只有200多万的经济特区,厦门本地人口不多,外来人口亦少,因此人力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这也成为制约本地连锁扩张的一大因素。

如今金融危机似乎并未为企业降低人力成本,相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厦门的药店不得不面对人才难题放大的现状。一方面,福建省内的医药类高校不多,主要是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几家卫校,能提供的医药类人才有限;另一方面,大部分卫校的毕业生会被医院、诊所“分流”掉,来药店工作的人数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而因厦门医药行业尚未出现龙头大企业,难以吸引省外的医药学校学生。

为此,好又惠连锁药店于今年2月份开始,推出“店长培训式学院”的培训计划。据沈燕元介绍,此“学院”重点以实战和体验为主,以公司旗舰店作为培训基地,每个学员培训时间为2~3个月,进行军事化训练。

培训1个月后,每人轮流当店长1周,考试以实战为主。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已有两期共18人的店长、经理走上了岗位,解决了药店核心人才的问题;而对于基层的营业员,则通过与省内外高校合作、网络招聘等途径来实现。

“当然,招聘到员工并不意味着已经解决了人员瓶颈。由于药店人员的流动性大,稳住人员才是最重要的,而待遇只是其中一个留住人才的措施,不少员工更注重自身有无发展空间,只有给予他们一定的发展空间,结合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地留住他们。”沈燕元如此说。

有意思的是,虽然好又惠等平价药店纷纷感叹“人才荒”,但作为厦门老字号的鹭燕大药房却显得从容淡定。

在采访中,鹭燕大药房总经理朱明国表示并不担心招不到营业员,甚至用了“多得要死”来形容人才的富余。他说:“我们和省内外的高校挂钩,很多学医药的大学生都过来了,人多得要死。一个药店吸引人才,靠的是综合实力、企业文化、待遇福利等因素。”

上一篇:宠物行业:我们需要人才 下一篇:水果摊练到中型超市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