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语言“微”习得

时间:2022-09-26 01:51:56

品质语言“微”习得

【摘 要】所谓“品质语言”,是指语言精巧、雅致,在遣词炼句上有讲究,有特色。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品质语言,通过品析与感悟,习得遣词炼句的基本方法,并加以模仿、迁移、运用,以提高习作表达中的语言质量。

【关键词】品质语言;发现;感悟;运用

陈Y《文则》曰:“鼓瑟不难,难于调弦;作文不难,难于炼句。”现行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这些范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每个范例中的品质语言,通过品析与感悟,习得遣词炼句的基本方法,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地运用,以提高习作表达中的语言质量。

发现,感受语言形象

所谓“品质语言”,是指语言精巧、雅致,在遣词炼句上有讲究,有特色。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出自名家笔下,一词一句都值得驻足细赏。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么一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再如《慈母情深》中有这么两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当然,不同的文章拥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呈现的方式也有显有隐,加上不同语感的人对于品质语言的定位不同,因此,要使学生发现品质语言之踪影也不是几句简单的说教就能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聚焦于文本中的品质语言,通过圈圈点点,通过读读记记,通过批注交流,更可结合课外阅读拓展开展好词好句分享会,使他们能着眼于细微之处,并在一次次微小的语言发现中,优化良好的语感,触摸品质语言之脉动,感受品质语言之温度。

感悟,把握语言规律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内容”,更应该关注“语言”。确实如此,追溯语文课程的本质,“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如何写得有品质”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简单的表述就是说父亲挖了36个小时,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再如《慈母情深》中有这么两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两句话简单的表述就是说我的母亲直起背转过身来,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以及母亲说完以后坐下去,弯起了背,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忙碌起来。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直白地表述?如果教师将文本句子和直白表述的句子同时呈现,通过朗读比较,一定能有效地解读文本内容,更能获得把握品质语言规律的微妙之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品质语言大多因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而回味不绝,但有些并未使用修辞手法的语言却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感悟。《山中访友》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我们可以理解,那么绿色流进眼睛、流进心胸又作何理解呢?再如《彩色的非洲》中有这样一句话:“非洲人强悍、粗犷的音乐、舞蹈更是彩色的。”如果说舞蹈因服装和灯光可以变成彩色,可音乐怎么也可以用彩色来形容呢?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细读推敲,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和辞外之情,在一次次的微感悟中把握品质语言的规律。

运用,习得语言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所以,教师可尝试着腾出课末五分钟的环节让学生将课文中习得的品质语言进行模仿、迁移、运用,必能习得品质语言的表达技巧。

如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我就紧紧围绕“等待”设计了语言的微训练。教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夜幕中等待妈妈下班回家的焦急心情:10分钟,40分钟,1个小时,2个小时,我始终不见妈妈回来的踪影。教学完《慈母情深》,我再让学生写一写夜幕中等待妈妈下班回家的焦急心情:20分钟过去了,不见她的踪影,我的妈妈。40分钟过去了,仍不见她的踪影,我的妈妈。1个小时,2个小时,我在无数次的期盼中,还不见她的踪影,我的妈妈。教学完《学会看病》,我还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内容写写夜幕中我等待妈妈下班回家的焦急心情:20分钟过去了,不见她的踪影,我的妈妈。40分钟过去了,仍不见她的踪影,我的妈妈。1个小时,2个小时,我在无数次的期盼中,还不见她的踪影,我的妈妈。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你知道吗,我的妈妈……同样写等待时的焦急心情,学生在教师有计划五分钟的微训练中,以滚雪球的形式,使得语言质量有了稳稳的提升。

因为每日训练的只有五分钟,既要书写,又要评价,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环节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年段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把握每一篇课文中品质语言的价值所在,创设语言转化的机会,强化语言的规范运用和创新使用,相信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与训练中,学生一定能获得语言经验,提升语言品质。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语用 开启语文教学新门》.福建教育出版社

[2]王崧舟.《指向文本秘妙》

上一篇:构思新奇,抒情婉转 下一篇:用精彩预设成就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