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新入学听力障碍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09-26 12:00:46

略谈新入学听力障碍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摘 要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听力障碍儿童刚入学时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恐惧、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心理现象。因此,研究新入学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动态,探索解决思想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促进听力障碍儿童尽快适应校园环境以及以后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08-03

作者简介 胡月梅(1973―),女,江苏宿迁人,本科,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一、听力障碍儿童入学时的心理问题及现状分析

(一)刚离家时的失落心理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大量的“留守听力障碍儿童”被送入学校。这些听力障碍儿童有的由爷爷奶奶看管,有的由自己的亲戚看管。他们长期见不到父母,情感上出现了极度的“亲情饥渴”。还有的听力障碍儿童生活在离异家庭,有的只有母亲照顾、有的只有爷爷奶奶照顾。家庭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孤寂、自卑的心理。

(二)家校不同地方带来焦虑心理

听力障碍儿童入学前在家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思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到学校后,生活上几乎不能自理,出现了烦躁、紧张的不安的情绪。

(三)新环境下自我保护的封闭心理

听力障碍儿童在入学前,他们大都是在家里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和别人的交际范围较小。来到学校以后,有不少听力障碍儿童仍然封闭在自我的小天地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出现“闭锁性”的心理特点。

(四)对家校教育形式改变带来的紧张心理

在进入学校前,大多数家长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家长过分溺爱型,另一种是家长不管不问型。孩子在家中没有任何约束,而孩子进入学校后,受学校里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约束,心理极度紧张。针对听力障碍儿童因适应不良而造成的上述心理问题,下面从班主任、教师、生活指导老师、家长等方面谈谈听力障碍儿童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班主任要成为听力障碍儿童的“第二妈妈”

听力障碍儿童刚入学时非常想父母或爷爷奶奶,教师在上课时要照顾到听力障碍儿童的这种心理。尤其是班主任,更要用妈妈式的爱去关心每一个听力障碍儿童,真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有人照顾,有人疼爱,从而摆脱因思念家长而带来的焦虑心理。帮助他们走出这段“心理孤寂期”。同时,教师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多给听力障碍儿童一点关爱。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是脆弱的,老师和他们谈话要讲究方法,还要考虑后果,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发展。所以,当他们犯错误时,班主任不能简单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听力障碍儿童知错并改正后,班主任要对他们给予及时的鼓励。这样容易加深听力障碍儿童与班主任的感情交融,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班主任教师要做听力障碍儿童的大朋友,和听力障碍儿童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在班级里,让他们知道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班主任要做孩子的大朋友除了关心听力障碍儿童的思想、学习外,还要虚心听取听力障碍儿童的意见。当他们遇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解决问题。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二)班主任在组织活动方面要考虑到听力障碍儿童的实际情况

听力障碍儿童的入学教育离不开相应的活动。班主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适应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首先,活动要有针对性。结合听力障碍儿童每一阶段的思想问题的特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例如,我们根据有些听力障碍儿童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编了一个儿童动画剧《小熊上学》,通过小熊在学校的种种表现,让学生看后互相讨论: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没做好,起到了说服教育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其次,要及时结合活动进行教育。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结合活动进行教育。让听力障碍儿童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对在哪儿;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不对在哪儿,从而让班级听力障碍儿童都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班主任还要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交往意识

听力障碍儿童长期生活在家长的呵护下,缺少生活经验,同时具有孤独、任性、胆怯、自卑等不良的性格发展趋向。听力障碍儿童进入学校后,整个交往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有了许多新的交往对象,可是他们的交往意识非常淡薄,所以教师要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交往意识。培养听力障碍儿童交往意识,教师就要与听力障碍儿童多交往,引起他们的注意、赢得他们的信任,再带他们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采取游戏的方法。并且要通过观察、发现听力障碍儿童交往中的弱点,帮助听力障碍儿童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地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教师要宽容孩子的错误,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要让课堂要成为听力障碍儿童的乐园,教师以听力障碍儿童为主体,构建聋校“绿色课堂”。“绿色课堂”就是做到和谐、高效,在课堂中,要以听力障碍儿童为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听力障碍儿童的课堂,尊重听力障碍儿童学习的权利,认同听力障碍儿童也是一个自然的人,承认手语的语言地位,允许鼓励听力障碍儿童用自己的母语(手语)进行沟通。听力障碍儿童除了上课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生活教师在一起。特别是刚入学的听力障碍儿童,在生活方面需要生活教师手把手地教。怎么穿衣,怎么洗漱,打扫卫生,以及吃饭、就寝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生活教师的指导。这要求生活教师不但要有爱心、耐心,还要有恒心。其次,生活教师不但要掌握手语,还要能看懂听力障碍儿童的自然手语,才能和听力障碍儿童有效沟通,解决听力障碍儿童的思想问题,教育好听力障碍儿童,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消除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顾虑,鼓励他们摆脱自卑心理,迈好人生学习的第一步。

学校要密切配合家长,使听力障碍儿童在学校所学到的交往知识、方法、技能,能恰当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得到巩固。首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要明确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各种能力对孩子一生有积极的意义,不要因为孩子是听力障碍儿童就不重视和培养他的能力。其次是指导家长怎样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能力,怎样为听力障碍儿童创设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苗军英,杨永欣.小学生心理卫生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首尔时装周游记 下一篇:基于转化毒理学的中药肝损害客观辨识与早期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