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入词语课堂别样精彩

时间:2022-09-25 11:52:04

沉入词语课堂别样精彩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在返朴归真,教师们都努力脱去课堂华丽的外衣,求真求实。在这过程中,阅读教学还在追求用一个个“花架子”来制造课堂的亮点,将简单的语文课越上越复杂。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沉入文本语言的深处,浸润其中,宣泄情感,滋养心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 词语

小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在返朴归真,教师们都努力脱去课堂华丽的外衣,求真求实。在这过程中,阅读教学还在追求用一个个“花架子”来制造课堂的亮点,将简单的语文课越上越复杂。如何让课堂教学精彩起来,使课堂异彩纷呈?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教材作为传承文字、文化和文明的权威载体,其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语,无不凝结着作者全部的情感与生命,无不倾注着编者满腔的心血与智慧。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倾听作者的心声,触摸文字的“体温”,抓住那些看似寻常,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沿径探源、披文入情,使他们在玩味品析文字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宣泄情感,滋养心灵。

一、聆听花开的声音,一“字”一“词”品神韵

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看似孤立,其实背后潜藏着无限的温度。不能孤立地为教词而教词,为教字而教字,应设法融三位于一体,容视觉听觉、意义语感,甚至运用浑然一体。在语境中感悟、品味,以至一“字”一“词”皆韵味。

1.一字一词悟理趣

汉字有一种追求事物最纯粹的本源的特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追寻汉字的创造之源,探求词语的本原意义,不但能轻松地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和词义,还能深刻领悟字、词中蕴含的“理趣”。上《月光曲》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大的字――“命运”。笔者问学生说:“命运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命运要靠自己去拼搏。”笔者说:“但有的人说命运是上天注定的。因为有的人生来是百万富翁,有的人奋斗了一辈子还是个穷光蛋;有的人生来就残疾,有的人却能长命百岁。”学生迷惑了。趁此机会,笔者加重语气说:“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字。‘命’:上面一撇一捺,意味着阴阳交合;下面的一横,即表示合二为一;一口就是一个生命,父母结合生下一个个生命――我们;一个硬耳是表示膝盖骨。这膝盖骨不能弯,表示什么?”“我们不能向命运低头。”学生说。“那么‘运’字?”笔者继续问,学生抢着说:“走之底,意思是要奔走。”“云字?”学生思考了一下,大胆地说:“命运像云雾那样飘忽不定,模糊而不可捉摸。”“是啊,同学们你们看‘命’,是与生俱来的,如你的出生,我们无法选择。”

2.一字一词品韵味

一位教师在教学《说茶》一课,一个看似并不起眼的“呷”字在教师智慧的引导下,却成了学生舒展想象,抒感的舞台。

教学片段:

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读完“喝茶的好处真多……‘呷’一口清茶,既解除疲劳,又保护视力。”一学生站起来说,他特别喜欢“呷”这一字。同学们顿时安静下来,笔者让大家再去读这几句话。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说喜欢这一字。师问学生为什么喜欢。

生:(想了想)读着“呷一口清茶”这一句,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爸爸饭后冲一杯热茶,然后把茶含在嘴里品尝的感觉。

生:我仿佛看到妈妈在闲暇时与朋友聊天,边喝茶边端起杯子观赏清水绿叶的茶一样。

生:这“呷”把我带到一种感觉(境界),周日的午后,阳光明媚,我靠在阳台的躺椅上,听着音乐,喝着一杯清茶。

一个“呷”字竟让学生“呷”出了这么多,这“呷”还仅仅是“喝”的意思吗?这已经是一种意境,学生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打开想象的翅膀,走进生活,走向那种美妙的境界。

3.一字一词出境界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些经典课例中,教师正是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字或一词,使课堂熠熠生辉。如《荷花》中的“冒”,冒出生机;《草船借箭》的“笑”,笑出智慧;《鸬鹚》中的“”,出了和谐;《猫》中的“蹭”,蹭出了情趣……正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的。

师:(指图)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

生:车夫的额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

生:车夫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脸颊精瘦。

师: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

生:我看出车夫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

生:我看出车夫因为身体有病,营养不良,干活又累,他的健康状况肯定很糟糕。

师:(动情地)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他想站起来,但又站不起来。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饱经风霜”这个词将形象、情感和色彩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化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二、赏了这花看那花,一“比”一“较”显魅力

“在比较中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词与词、句与句、篇与篇的比较,让他们在秀美的语言上跳舞,在深邃的语意中涵泳,在神奇的语情中陶醉,逐步提高鉴能力、思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如《草原》一课,“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弛,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想“哪一个词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师生之间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生:是“飞”。

师:“飞”在这里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奔跑”的“奔”。

生:“跑”也可以。

生:“赶”,赶过来。

生:“冲”。

生:“涌”,汹涌澎湃的“涌”。

师:是啊,这些词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说快速地过来了。用那一个词最好呢?课文中为什么要用“飞”?请大家反复读读句子,体会体会。

生:“冲”不好,这是欢迎,不是打仗。

生:用“飞”最好,不但快,而且很敏捷。

生:“涌”一般是描写水的,这是在草原上,不合适。

生:“飞”不但写出了速度快,而且好像还表现了蒙古人的热情。

生:对,好像还有他们高兴的心情。

师:你们已经能感受出“飞”的韵味了,真不简单。带着这种韵味来读读这个句子。

很明显,学生对“飞”最初只是意义上的理解,通过比较、对照,就能够感受到作者浓缩在一个“飞”字上的情感,和这个“飞”字所传达出来的无限的魅力,这就是真正的语言感受。

三、东风夜放花千树――一“留”一“补”显张力

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带给画面的丰富感,中国书法艺术中亦有飞白的技法,音乐中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语文课堂也要讲究“留白”和“补白”。有时候,故意留下空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有时候,填补课文的空白,让课堂因补白而充实。是谓“课堂之道,一张一弛”。如执教《二泉印月》,在理解阿炳悲惨遭遇时,抓住了“卖艺度日”一词,设置了三个场景:“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度日的?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度日的?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了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度日的?”教师并不对阿炳悲惨遭遇做讲解、分析,而学生在凄苦、悲哀的旋律中却已掀起情感的波澜。又如,《春天的雨点》中,“达丽玛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倚在门前深情地望着老师的背影在蒙蒙细雨中远去……”学生们都沉浸在无限情思中,与文本的情景交融在一起,笔者趁势引导:此时此刻,达丽玛又在想些什么?学生联系上下问,展开想象,填补空白展开与文本的对话:“老师,我永远忘不了您沙哑的嗓音,发干的嘴唇;望不了您温暖的棉袍,远去的背影。我再也不会让心跑向大草原了,老师您的辛苦不会白费……”

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其实就像美妙的“语言大观圆”,老师不需要教给孩子太多的知识,但需要不断地点拨、引导,带领学生自由自在地畅游,观赏和探索撒播情感的种子。让师生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课堂上,享受生命的愉悦,得到精神的滋养,迸发智慧与情趣的火花,使课堂纷呈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方智范.对文学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小学语文教学,2007,(6).

上一篇:站在山外看山,风景这边独好 下一篇:妙用“家长联系本”架起家校沟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