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嬉轶趣 瓷画来

时间:2022-09-25 11:41:57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中的婴戏纹饰,最早出现于永乐、宣德糊。成化至嘉靖期间,此种纹饰逐渐增多,到天启、崇祯时已成为一种主要纹饰,较多地表现在青花瓷器上。

一、明代青花婴戏纹饰的承继源流

瓷器上的儿童纹饰最早出现于唐代长沙窑,但为数甚少,且题材单调,绘画简约。宋代时的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窑口的瓷器都有婴戏纹饰,如磁州窑白釉黑彩儿童垂钓图、蹴鞠图、戏鱼图,耀州窑刻印花婴戏梅、婴戏牡丹、群婴戏缠枝葡葡等。元代瓷器上的婴戏纹饰在沿袭宋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尤其是磁州窑瓷器,婴戏纹饰更加丰富多彩。

宋、元时期丰富的婴戏题材,为明代青花婴戏纹饰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制瓷艺人生活于基层民众之中,深知民之喜乐忧思及其向往和崇尚,因之便迎合大众心理,随时代变迁而创作出了许多适应民众心态的婴戏纹饰。明代民窑青花瓷器上的婴戏纹饰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社会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表现。制瓷艺人借鉴传统绘画技艺和民间美术方式,以其通俗、隐喻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把儿童的各种活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二、明代青花婴戏纹饰的历史演变

明代民窑青花婴戏纹饰,永、宣时期较少,宣德以后较多。终明一代婴戏纹饰艺术表现手法的演变过程有四个阶段。一是永、宣叫期,此时的婴戏纹饰多为庭院玩耍,儿童矮胖,圆脸,大前额,绘画较为工致,尤其是头部刻画细微,一丝不苟。二是空白期至弘治期间,此时的婴戏纹饰较为丰寓,主要有泛舟、歌舞(图1、2)、比武、扑蝶(图3)、捕兔、折柳、持莲(图4)等。人物绘面简略,讲求形似,不注重细部表现。儿童之形则头留刘海,四肢短小。兰是嘉靖至万历时期,儿童长袍盖膝,后脑硕大,前额独留一小撮刘海,其表现题材主要有群婴嬉戏、绕屏嬉戏、围桌嬉戏、鸣锣嬉戏(图5)、扑蝶、荷锄、持莲(图6)、捧瓶(图7)、抱盐花(图8)、持拨浪鼓(图9)、儿童背立(图10)等,而尤以儿童持莲纹饰为多。四是天启至崇祯时期,此时的婴戏纹饰多为简笔画法。儿童的造型有两种,一种是身体硕长细弱;另一种是头大身小,形体怪异,犹似今之儿童动画片中的大头娃娃(图11)。尤其是有的儿童形象如不仔细辨识,往往误为花草纹饰(图12、13)。这一时期的婴戏纹饰主要有持莲(图14)、秋千、习拳、持刀、舞棒、蹴鞠、冰戏等,而尤以练功习武等体育题材为多。

三、明代青花婴戏纹饰的艺术风格

明代民窑青花婴戏纹饰如同其他纹饰一样,融合了民间美术和文人画的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物造型追求形似,不拘细部表现,用笔疏略,线条简洁,寥寥数笔即将儿童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头部眉眼虽点染不工,但其俯仰转侧之形却将其神韵衬托而出身部虽勾描粗略,但四肢之平直曲张之姿却将其动态展现得顿挫有力,飘然欲飞。人物轮廓勾画有致,青花晕染浓淡得宜,阴阳明暗形成之立体感,使画面人物脱然欲出,生气盎然。婴戏表现内容不仅讲求形似,而且追求意境,几乎每个纹饰都蕴含着深邃的意境和特有的吉祥寓意。如儿童持莲,寓为童心向善,志向高洁;持瓶则寓为平安吉祥等。

四、明代青花婴戏纹饰的收藏研究价值

明代民窑青花婴戏纹饰,生动地展示了明代儿童的衣饰装束,道德崇尚和嬉戏活动方式等具体景象,犹似明代社会的一幅儿童风俗画卷。这些婴戏纹饰不仅代表了当时瓷绘艺术的成就,而且还反映了当时之民风民俗的演变。这从各时期的婴戏纹饰形式和内容中已充分表现出来。如明早、中期国运昌盛,天下太平,儿童纹饰多为嬉戏玩耍;而明代晚期内忧外患频仍,社会动荡不安,民之生命难以保障,民众的尚武自卫意识浓厚,故婴戏纹饰多为练功习武等体育活动画面。

童嬉稚趣瓷画来。通过明代民窑青花瓷器上的婴戏纹饰使我们能够看到明代社会的一隅,了解到明代儿童思想、生活的概貌,这不正是古瓷收藏者孜孜以求的一种意愿吗!

上一篇:汉代青瓷奇葩 下一篇:西安出土的金元时期耀州窑青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