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细节成为“跳蚤”

时间:2022-09-25 09:33:07

关于跳蚤和大象的寓言故事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这里我当然不是要说人要谦虚之类的话,而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另一种启发——凡事必须得注重细节。如果把我们的音乐课比喻成一头大象,把那些许许多多的细节比喻成一只跳蚤,那么,细节会让我们的音乐教学变得不舒服,我们的音乐教学会被这些细节打败。

这几年笔者听课较多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总是不美?常有感慨:哎!要是教师的语言更精练一点就好了;要是教师的范唱再优美一点就好了。或者是:这音乐剪辑怎么总不在点上啊;钢琴伴奏怎么那么不协调啊……这些遗憾其实都源自我们平时很少关注的细节。我也经常参加各类教学观摩活动,各个年级段的音乐课我都听过不少,和许多教师一样也有过以上那些感慨和遗憾,感觉每次听完课后心里总是欠欠的,就像身上的痒痒总挠不到实处让人很不舒服。原来“跳蚤”现象的出现最大的原因就是出在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上,正是我们忽略了这些教学细节才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美感的缺失。总结下来我觉得以下这些方面的细节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应重视音乐剪切的完整性

音乐的剪切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经常性的教师个人行为,甚至说音乐剪切是音乐教师为了完成音乐教学必须得做的一个常规工作。无论是音乐欣赏还是歌曲教学,音乐的剪切往往都必不可少,特别是在欣赏教学中这一行为几乎是必须得做的。其一,我们知道音乐的内部曲式结构是非常严谨的,简单的动机发展成一个乐句,几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几个乐段又构成一个大的乐章。无论是乐句与乐句之间,还是乐段与乐段之间都有承接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乐思结束了将开始进行下一个乐思,乐思之间在音乐感觉上应该有一个自然的结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的呼吸,只有做好了这些细致的工作才不至于破坏音乐的相对完整的结构,在听觉上才能获得真正的美感。其二,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相对较大的作品,特别是初中和高中阶段,对于一个较大的曲目而言,从头至尾不分重点的欣赏将会使我们的欣赏只停留在表面,只能是泛泛而谈而不能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把大型的作品进行有机的分割让学生分段欣赏,这样做既不会破坏音乐的整体感觉,还能让学生加深对音乐主题的印象以及清楚地认识音乐的逻辑结构,便于学生整体把握音乐。其三,一部音乐作品往往不止一个音乐主题和段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展开的,对于一般学生而言,音乐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过耳不忘,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音乐中主题之间、段落之间的各种对比,我们也必须得对音乐做重新的剪切,这样剪切的目的在于方便学生反复聆听反复对比,尽可能真正做到对音乐的深入理解。

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对于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音乐剪切上太过随意,音乐的开始和结尾都不干净,总不能在该结束的地方及时结束,不能给所播放的音乐片段一个相对的完整性,让人听后很不舒服。有的教师甚至干脆不剪切,直接在电脑上播放音乐并用手工操作音乐的暂停与开始,结果自己显得十分忙碌和小心拘谨不说,还时时出现音乐的结尾和开始都不在节拍点上的错误,这对于无论是听课的老师还是学生在听觉上都是一种无情的折磨,学生的欣赏兴趣不断消减,听课的教师也开始埋怨,自己也越发紧张,其授课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什么不能在课前多花一点时间在音乐的剪切上面呢?看上去是一些细小的问题却总会让教师因此而受到牵制,为图省力却得不偿失。

二、应重视钢琴伴奏的形象性

音乐教师对艺术歌曲都不会陌生,特别是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几首经典代表作《魔王》、《菩提树》、《鳟鱼》都非常熟悉,如果大家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传统艺术歌曲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非常注重钢琴伴奏的应用。如果说歌曲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的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起到了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当你在欣赏《魔王》的时候,如果把钢琴伴奏部分忽略不计,那么旋律带给你的将是另一番感受,基本上不能准确表达父亲焦急的心情,更不能塑造出马车飞奔疾驰的形象,正是有了钢琴的伴奏才让这首歌曲有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钢琴伴奏的作用不仅可以很好地塑造音乐形象,还可以很好地表现音乐的情绪,为主旋律的表情达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我认为钢琴伴奏应该是歌曲旋律的“代言人”。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钢琴伴奏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于钢琴伴奏在歌曲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没能很好地认识,所以我们平常听课就难免会遇见一些在钢琴上“乱弹”的教师。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基本功比较差,钢琴伴奏确实有难度;二是教师有相应的基本功但准备不充分,课前备课忽略了对于钢琴伴奏的练习;三是教师对歌曲风格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钢琴伴奏的音型以及和声织体的选用不恰当,不能很好地诠释歌曲的情感内涵,致使歌曲失去了应有的表现力。

笔者曾应邀去听了一节小学音乐课,该教师授课内容是《噢!苏珊娜》。《噢!苏珊娜》是一首美国西部的乡村音乐,音乐轻快活泼,情绪热烈奔放,具有美国西部牛仔音乐的典型特征。对于这样一首热情洋溢、轻快活泼的音乐,钢琴伴奏要是带右手旋律的话,在选择音型和织体上大多教师都会首选带低音的半分解和弦,并用跳奏(断奏)的方法为歌曲伴奏,要是右手可以不带旋律的话,那么可以采用左手弹和弦根音右手弹和弦,左右手交替弹奏的方式为歌曲伴奏,因为这样弹奏出来的效果是非常轻快跳跃的,和旋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可以很好地塑造歌曲的音乐形象和表达歌曲的欢快情绪。但是该教师却用了一小节一个柱式和弦伴奏,这样的伴奏听起来非常死板毫无生气,和歌曲的情绪完全不协调,让听课者听起来很不舒服,这样的伴奏就失去了意义。

三、应重视踏板应用的合理性

钢琴踏板的应用看似与钢琴演奏关系密切而与课堂教学没有必然联系,正是由于大家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所以导致踏板应用问题在音乐教学中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认识,许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涉及钢琴部分关注得最多的还是歌曲的伴奏设计,基本不会考虑到钢琴踏板的应用是否合理,殊不知钢琴踏板的应用合理与否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效果。许多教师因为不会正确使用钢琴踏板从而导致歌曲的弹奏要么断断续续,要么浑浊不清,直接影响了歌曲的美感,破坏了歌曲的艺术形象,也破坏了课堂教学的美感。

音乐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钢琴踏板应用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教师自己确实不太会使用钢琴踏板,伴奏过程中能顾及两个手已经不错了,无暇顾及钢琴踏板的应用,所以从头至尾都不使用踏板。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很多抒情性很强的歌曲被教师弹奏得断断续续,特别是左手长琶音运用于抒情性乐句伴奏的时候,由于不使用踏板而使得左手的伴奏不够连贯,本来抒情性很强的音乐形象就遭到了破坏。第二,可能觉得踩了踏板后声音比较好听,于是从歌曲一开始踩下去直到歌曲结束才放掉踏板,导致整首歌曲的弹奏混沌不清,听着实在难受。我曾经问过一个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踩踏板?那教师回答我说因为紧张所以踩下去就忘记放了。第三,也有教师不管什么歌曲总是按小节踩踏板,使音乐的乐句乐段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该连贯的乐句被弹断了,该断的乐句被踏板连了起来,音乐的整体进行毫无章法可言。

其实钢琴踏板的应用总体的原则应该是为了保持音乐的连贯性,加强音乐的表现力,但是踏板运用的不合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一个乐句往往包括几个小节,踏板的作用是为了让乐思连贯又不能让前后和弦出现音响上的交叉而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所以当和弦发生变化时就要通过踏板的踩放把前面的和弦换掉,这个时候就需要应用延后音踏板(又叫切分踏板)技术,既保持音乐的连贯性又不失音乐的纯净。一句话:钢琴踏板的应用要服从于音乐表现,要服从于听觉的美感。只有做好了这些细节问题,你弹出的歌曲才是美的,你的音乐课堂才会充满美感。

四、应重视歌曲定调的实用性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自己固定的调式与调性,要是经过移调后再演绎可能会破坏音乐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也许就是众多经典曲目至今都保持作者当初定下的调高来演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所教唱的歌曲也是如此,也许在作曲家自己看来只有用这个调演唱才能充分展现歌曲的艺术内涵。但是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发现:教材上的歌曲定调往往都相对偏高,很多歌曲要是按照原调唱学生根本就唱不上去,而这个时候能够完整地、准确地演唱歌曲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选择临时升高或是降低调高,如果学生学会歌曲了,则可以让学生对比原调演唱的效果,提升对音乐的认识。

在日常听课中我发现有两种普遍现象:第一种是不管歌谱上是什么调,教师都只弹自己熟悉的调,即使明明知道自己弹的调学生学起来很困难,但是由于键盘基本功较差,所以以不变应万变,害得学生唱得脸红脖子粗,非常吃力,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要么低八度演唱,要么索性就不唱。虽然更多的学生是在很努力地唱,但是音高总是达不到相应的高度,导致不时出现许多不协调的声音,使整体的演唱显得非常不和谐。第二种是教师离开琴教唱的时候是一个调,弹伴奏的时候又是一个调,害得学生在不同的调上不停地变来变去,既别扭也很难唱好。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歌曲的伴奏都是歌谱上的原调,教师亦如上述苦于不会移调伴奏,只好只弹自己练熟的原调。其实解决以上问题非常简单,只要教师改用电脑操作一个叫Cool edit pro的音乐编辑软件就可以了,不仅可以很方便地给伴奏升降调,还可以为伴奏加速或者减速,并能实现简单的音频格式的转换等等。

影响我们音乐课堂教学的细节问题其实远不止这些,比如课件制作中的声音播放、课件中的视频连接等,要是课前不能很好地做足这些功课,在课堂上就有可能被电脑牵着鼻子走,使教学变得很尴尬。再比如在备课时给课堂教学多准备一些“机动材料”也很重要,因为教师每堂课面对的学生群体不一样,可能会导致你的教学进度有所变化,如果课前准备的教学材料不足,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就可能出现尴尬的场面,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不完整感觉,使课堂教学的美感缺失,还有许多困扰我们音乐课堂教学的细节问题不再一一陈述。总之,这些细节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让一些细节问题来影响我们的教学,以杜绝“跳蚤现象”的产生。

郝松德 江苏省震泽中学

上一篇:《浏阳河》 下一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图形谱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