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音乐成了商家的托儿

时间:2022-03-28 11:32:40

别让音乐成了商家的托儿

当越来越多的人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来消费时,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也就摆在了人们眼前。

盗版、假唱、高票价……这些年来,音乐消费者被侵权似乎只存在于这些领域,但实际上暗存的音乐消费误区远不止于此。又逢3・15,记者通过北京丽秀坊科技有限公司对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湖南、广西、云南、四川、黑龙江、甘肃10个地区的967位消费者在音乐领域消费状况的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于音乐消费所知甚少,在音乐领域的消费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正版CD就是原版CD

在受访者中,有将近20%的消费者表示:正版CD的价格已经下调很多,原版CD是惟一的选择。当记者问及“是选择购买正版CD还是原版CD”时,绝大多数人却都感觉有些丈二和尚。上海的曹小姐对此感到十分不解:“正版是相对于盗版而言的,而原装则是相对于引进而言的。这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分类。”

其实:原版CD和引进版CD都是正版。原版更准确的应称为“进口版”,是由国外、港台唱片公司进行制作、印刷封面,通过正规进口渠道在国内销售的,价格一般在100元以上。引进版则是内地的音像出版机构在签订引进合同后,获得音乐作品母盘,自主进行压盘、印刷、发行、销售的,价格一般在50-80元间。但对于收藏来说,原版绝对是最佳的选择。

误区二:专业老师授课等于进了保险箱

“您会选择跟什么样的老师学习音乐?”“专业音乐学院老师。”有了“艺术招生能赚大钱”的理念做后盾,一些“专业老师”的胆子也大了起来。以北京的音乐家教为例,一些人明明是学二胡、手风琴或演唱的,甚至是在音乐学院做行政工作的,也敢开个钢琴班授课。更有甚者,为多招收学生或提高学费,不管真假,一律对外宣称专业音乐学院毕业,其实不过是在专业音乐院校补习过,有的甚至连专业音乐院校的门儿都没进过。

选择老师时,应了解老师的专业程度。如:是否为该乐器的专业学生,学习该乐器有多久,在全国或音乐院校的考级成绩如何,是否获奖等,甚至可以要求老师当场演奏乐曲以展示其技艺。

误区三:音乐启蒙多多益善

60%以上的受访者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音乐方面有所发展,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从小就开始对孩子实施音乐早期教育。广州的郝女士对女儿的能歌善舞感到十分自豪:“音乐启蒙一定要早。我从怀孕就开始进行音乐胎教。宝贝出生后,家里就一直不停地播放古今中外各类名曲……”

专家指出:听音乐对培养孩子的乐感、智力及良好的个性都有重要影响。但是,凡事要有个度。“狂轰滥炸”地播放音乐,不仅引不起孩子对音乐的注意,还容易引起听觉疲劳,久而久之孩子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

误区四:学琴初期老师不用很专业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在学琴初期,随便找个老师就行了。等练到四五级以上,再去请专业性较强、水平较高的老师来辅导。

孩子的第一任音乐老师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否有责任心十分重要。有些孩子本来资质不错,但由于启蒙老师的专业技术和理论水平较低,教了孩子一些顽固的坏习惯,俗称“练歪了”。他们日后付出几倍于从前的努力和汗水都未必能改掉这些坏习惯。

误区五:自己消费不如省下钱给孩子

眼下,各地音乐厅纷纷看准了“学生假期档”这块演出市场的新蛋糕。一些专门为青少年量身订做的主题音乐会、主题演唱会不仅争相亮相而且票价不菲。尽管如此,这些音乐会也几乎场场爆满。音乐厅外,不少被票价挡在门外家长喜悦分明写在脸上!票价虽然有些高,但只要对孩子有益,家长都心甘情愿地付出。

从受访者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低收入家庭还是中高收入家庭,音乐消费的主角大多是未成年的子女。在音乐消费上为孩子着想是好事,但音乐的教化是要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

误区六:添置乐器要选贵的

家长对孩子“艺术包装”的热衷带动了乐器消费的热潮。许多家长表示,只要孩子愿意学、喜欢学,多贵的琴都愿意买。许多人盲目地以为“外观漂亮、价格高”就是“好琴”,甚至有的家长带孩子到琴行,进门就问:“哪个最贵?要最贵的。”

乐器的本质是音准、音质及音色,这对培养一个初学者的音乐听觉至关重要。由于乐器属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产品,一般人不懂其质量好坏是正常的,但把外观和价格作为乐器质量标准这种盲目性将会造成一些经营者趁机出售一些杂牌琴或“贴牌”琴以获利。选购乐器应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量力而为: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误区七:看名称选音乐出版物

湖南的柳先生对音乐人姚谦打造的《童一首歌》十分反感:“去年我买了一套标明儿童音乐制品的CD《童一首歌》给孩子做礼物。到家一听,CD的演唱者是由几个5岁、7岁的小孩组成的演唱团体,他们演唱的全部是《野蛮游戏》《爱你》等时下的流行情歌。分明是在错误地引导儿童的音乐欣赏取向。”

跟柳先生有同样经历的读者在受访者中还真不是少数。云南的冯小姐根据书名和内容简介购买了本有关旅游与音乐的图书,但仔细一看内容远不如提要那么诱人,不过是加了点音乐介绍的旅游日记而已。给消费者们提个醒:不少书名和内容简介只是作者和商家避重就轻的宣传手段而已。

误区八:音乐手机能替代MP3

一提到3.15,正在在北京上大学的小张就向记者投诉起来:“你们一定要关注一下音乐手机的问题!我最近买了XX音乐手机,想拿它替代MP3。结果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儿!”

一些所谓的MP3(音乐)手机只是内置了几首MP3歌曲或铃声在手机里,能把这些歌和铃声播放就叫MP3手机,而并没有MP3播放器。真正的MP3手机一般对内存和电池要求比较高,但不少标榜MP3手机的内存和电池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也就根本无法真正具备MP3的功能。厂商有义务让消费者了解何为“音乐手机”,音乐手机的行业标准也该有个规范让消费者明白地消费。

误区九:消费选择依赖宣传

面对“您是如何选择音乐演出的?”这个问题,只有不到10%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乐团或歌手、20%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喜爱的曲目,而近55%的受访者表示会依赖媒体报道。

商家就是看透了消费者的这种从众心理。也正因为这样,那些打着“国际一流”幌子的“洋李鬼”才纷纷堂而皇之地打着飞的到中国来“打劫”!在掏钱观看一场演出、购买一张唱片或其他音乐消费之前,结合自己的口味关注媒体和权威的描述不失为一种好的判断方法,但切记要分析宣传,而不是被宣传利用!

误区十:消费者只能被动维权

碰到演出偷工减料或不是预先宣传的演员演出,您会怎么办?“没想过!”“不看了!提前退场!”两个答案

像事先统一过口径一样,从受访者嘴里脱口而出。70%以上的受访者都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的选择依然被动,可见音乐消费者维权的意识仍需要刺激!

对花了血汗钱买到的各类音乐商品,消费者有权利了解它的品质和性能,如果发现其确实只有光环、没有内涵,观众和消费者完全可以说“不”!

音乐消费误区何其多?从中不难发现:一些商家正是看准了消费者青睐音乐消费的“钱”途!这些所谓“文化商人”在音乐消费高雅的面纱背后布下许多陷阱,用美丽的音乐外衣粉饰自己圈钱的真正用意。热爱音乐的消费者们:请守好自己的权益、拿起法律的武器,别让本该是主角的音乐成了商家的“托儿”!

上一篇:研究生宋宁6年后再战琵琶舞台 下一篇:源于民歌 新于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