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地区农机购置补贴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25 07:55:12

阜新地区农机购置补贴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阜新市是辽宁农业大市,现有农业人口110万,人均占有耕地0.34hm2,居全省首位,但由于地处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靠天吃饭的局面依然没有打破,农民收入偏低,生活水平不高。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给农民带来了身心的解放,更提高了作业效率,解放了劳动力,为阜新地区农业发展、农民富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无疑是一股春风,让更多的农民圆了农机梦。

关键词:农机购置补贴;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1-1

1 阜新地区农机购置补贴的现状

近年来,农机部门充分利用补贴资金,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以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主要任务,以保护地建设、保护性耕作和花生主要环节机械化为重点,在充分尊重农民购买自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引导效应,充分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1.1 补贴资金落实到位

阜新市农机补贴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补贴资金逐年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170万元,而到2010年底,全市争取到两批国家农机补贴资金共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00万元,创历年补贴资金数额之最。

1.2 装备水平逐年提高

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大大改善了阜新地区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应用力度,推进了阜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全市共购置各类机械及机具7462台(套),带动农民投入1.2亿元,受益农户达3601户。

1.3 中介组织发展加速

为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解决农机手信息渠道不畅、经营效率差异大、作业成本高等问题,阜新市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推动了农机服务组织向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一是对农机合作社所购农机具给予优先补贴,引导其使用更多的农业机械;二是向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信息服务,优先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新成立了国民、森茂、轶兴、兴达等8家农机合作社,他们在春耕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市农机局与中国人民银行阜新市中心支行、中国农业银行阜新市分行联合下发文件,在阜、彰两县对购置大型农机具的农户实行低息贷款,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户购机资金不足的问题。阜新市农业银行在阜蒙县、彰武县支行所辖营业机构开办了购置大型农机具贷款业务网点,把省农机补贴目录的5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以及价格在5万元以上的机具作为贷款扶持的对象,给予农民购机支持,并在指定销售网点现场办公,为购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1.5 监管力度得到加强

为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好,让农民买到称心如意的农机具,阜新市早发动、早安排,阳光操作,加强政策监管,强化工作纪律,规范操作程序,确保补贴工作“公开、公正、公平”,确保给农民的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加大,阜新地区农机保有量逐年增加,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际上,发展农机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通过“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

2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不到位

生产厂家“三包”服务不及时、不到位问题较为普遍。如阜新市引进的花生播种机多为山东等地产品,路途远,售后服务难度大,一旦机具在作业期间出现故障,“三包”人员难以及时到位,失去了宝贵的作业期,严重影响农民的利益。

2.2 办公经费不足

阜新地区财力有限,难以保证购机补贴政策的顺利执行。市、县农机管理部门都是在自身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执行国家这一惠农政策,影响这一惠农政策的顺利开展。

2.3 质量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逐年增加,农机具保有量逐年增加,质量问题频发,监督力度不够,农民维权困难。

3 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宣传力度,惠及更多百姓

尽管阜新地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每年递增,但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除了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购买力不足的因素外,也存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有必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补贴政策,享受到补贴政策。

3.2 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资金落实

财政、农机等部门应各司其职,认真组织,坚持公开、公正、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规范管理,阳光操作。严格执行补贴机具竞争择优筛选制、补贴资金省级集中支付制、受益对象公示制、执行过程监督制和实施效果考核制,实行全过程监管,将政策的温暖送到农民的手中。

3.3 加大服务力度,提供售后保障

农机售后服务至关重要,也是容易产生纠纷的地方。各级农机部门要为农民提供坚强的保障,与生产及供货企业沟通协调,做好购机服务工作。在补贴产品选型时,要求企业对售后服务等作出书面承诺,让他们切实履行“三包”服务的有关要求,确保售后服务及时到位。

参考文献

[1] 王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吴海华.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效益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杨继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绩效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作者简介:解英芳(1954-),男,阜新市细河区农村经济局高级工程师,从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浅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下一篇: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分析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