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求大 第1期

时间:2022-09-25 07:53:55

康宁在中国遇到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如何开拓市场,而是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

中国政府对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视,直接影响着相关领域的发展。从整车到零部件,从燃油到发动机再到尾气后处理,可以说是“草木皆兵”,但同时这也给相关领域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000年便在上海投产的康宁公司主要生产陶瓷载体(催化器的核心部件),目前其产品占有中国市场50%以上的份额,上海工厂也是康宁环境科技的亚洲制造中心。2007年11月27日,康宁宣布上海工厂扩产,扩产后的产能翻番。其实,陶瓷载体虽然技术含量较高,但常常被看做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加上被严严地包在排气管内,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在成本方面,陶瓷载体价格也很低(市场售价大概200元/个)。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但在现今的排放标准要求下每辆车不得不装的小东西,却有着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康宁便做到了“小中求大”。

康宁这个名字也许连汽车行业的人士都不是非常了解,普通消费者可能就更加陌生了。其实康宁是一个很有历史的企业。说到历史,1879年康宁为爱迪生的灯泡生产玻璃外壳应该是一个佐证,同时说明康宁的主营业务并不是汽车领域。

Thomas曾就任康宁上海公司的总经理一职,所以此次重新来到上海,而且是为了扩产庆典而来,兴奋、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Thomas向笔者介绍:“康宁与汽车结缘是在1970年,当时美国国会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康宁受通用之托开发一种用于催化转换器的载体以帮助控制空气污染。1975年,康宁对堇青石过滤器的专利申请获得了批准。当最终制造出成品后,康宁接到了来自克莱斯勒、福特(美国)、大众、梅赛德斯以及沃尔沃(欧洲)的产品订单。当时通用则使用他们自己开发的技术,但当该技术被证明不够有效后,他们便也开始购买康宁的产品。”

当被问及康宁上海工厂的扩产原因以及扩产产品时,Thomas表示:“中国汽车市场每年20%的增长率令人振奋,康宁上海工厂的扩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并且不单单为了中国国内需求,也为了整个全球需要。扩产的主要产品是薄壁产品,为了满足欧Ⅲ、欧Ⅳ的标准要求(原来标准壁厚的产品主要为了满足欧Ⅱ和部分欧Ⅲ)另外,超过欧Ⅳ法规的颗粒捕集器主要针对柴油车,现在中国没有生产,只是在美国工厂生产,主要投放欧洲市场。如果中国颁布欧Ⅴ排放标准,康宁将考虑投放产品。不过目前中国工业设施不健全,油品达不到要求,所以还不具备欧Ⅴ排放标准的要求。”

谈到中国政府在处理污染方面所面对的挑战时,Thomas非常诚恳地说:“中国政府在执行排放标准方面说批评很容易,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政府在过去5-10年的时间中所做的努力以及带来的实实在在效果,在制定和实施一些法规方面如欧Ⅱ、欧Ⅲ对中国已经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如果政府颁布了一个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整个市场都会有所反映,积极面对新标准,从而推动行业进步,目前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地区都在不断加严排放标准,很多好的技术都是在严格法规的“逼迫”下才产生的。说到挑战,首当其冲就是燃油的含硫量问题,不过欧洲等其它地区也曾面临这样的困难;另一方面挑战便是成本,各汽车厂如何做到既满足要求又不过度增加成本;在用车的检测和维护,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面对这么多的车,要让每一辆车始终满足排放要求,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对于目前的中国政府,是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好一些还是更加严格的执行现有标准好一些?Thomas认为:“两者同样重要。”

对于“康宁在中国的未来计划是什么?”这样的问题,Thomas说:“上海工厂在过去的8年时间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此次扩产便是我们对中国市场最好的承诺,至于未来的计划,我们虽然没有制定到哪一年再进行怎样的投入,但是康宁会密切关注中国市场的发展。”面对笔者提到的“摸着石头过河”这句中国古话时,Thomas笑着认为还是比较符合康宁在中国的发展方向的。

对于康宁在中国目前所遇到的最大的挑战,Thomas认为:“最大的挑战就是怎样吸引并留住员工。这个挑战不仅存在于环境部,其他各部门都存在,人才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在这方面会比油品、技术等其它方面的挑战更加重大一些。这也是一个国际性的挑战,同样存在于德国、美国等,但是面对上海的高速发展,这方面尤为突出。另外一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我们在全球都是非常认真地对待,在中国也是如此。”

上一篇:历练 第2期 下一篇:图解车市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