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支付宝公司介绍及股权转让纠纷等

时间:2022-09-25 07:27:03

附录一:支付宝公司介绍及股权转让纠纷等

附录一:支付宝公司介绍及股权转让纠纷

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关联公司,支付宝从2004年成立至今已经成长为全球最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之一。目前除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网和阿里巴巴B2B网站外,支持使用支付宝交易服务的商家已经超过46万家,涵盖了虚拟游戏、数码通讯、商业服务、机票等行业,这些商家在享受支付宝服务的同时,还是拥有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根据易观国际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11年1季度,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45.5%。到2010年底,支付宝用户数量达到5.6亿,超过工商银行,日交易量则高达25亿元。

随着近年来国内第三方支付用户和交易量的迅猛增长,促使央行加快了设立监管制度的步伐。2005年6月,央行第一次了《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09年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9〕第7号》宣布对第三方支付企业进行登记备案。2010年6月,央行以2号令方式公布了《非金融企业支付服务办法》,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定规。2010年12月1日,央行再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人们最关注的,是央行2号令第十条对于行业准入的规定:申请人必须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但申请企业的出资人则并无限外规定。至于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境外出资人的资格条件、出资比例等,在央行2号令第九条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为了让支付宝获得支付牌照,2009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口头同意了支付宝股权转移一事,同年7月24日的董事会纪要也明确说明了这一点。2009年6月,由马云和另外一个自然人发起设立的浙江阿里巴巴以1.67亿元的对价从Alipay E-commerce Corp.受让支付宝70%的股权。2010年6月央行相关规定出台,于是在2010年8月,浙江阿里巴巴又以1.65亿元的对价收购了支付宝剩余30%的股权。

按照马云的说法,由于管理层获得了授权,2010年8月份,支付宝剩下的30%股权很顺利地被转让给了浙江阿里巴巴这个内资企业。而雅虎和软银这两大股东放任支付宝两次转让的原因在于,受让支付宝股权的浙江阿里巴巴依然跟阿里巴巴集团签有控制协议,软银和雅虎依然通过阿里巴巴集团间接控制支付宝。协议控制方式,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为了契合监管与上市的要求而采用的一种普遍的制度安排,最出名的代表者便是新浪。

但是2011年5月11日,雅虎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马云控股的另一家新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公司,这家新公司与阿里巴巴没有任何股权和资金上的关系。雅虎称,转移支付宝举动尚未得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或股东批准。原来这个与浙江阿里巴巴的控制协议关系已于2011年3月31日被阿里巴巴集团管理层单方面终止。这等于切断了软银和雅虎对支付宝的实际控制权,矛盾开始激化。至于马云为何单方面取消协议控制,他给出的解释是为了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根据马云的说法,这两次关于支付宝的股权转移都处于协议控制下。但在2011年一季度,央行发函要求支付宝做出关于“协议控制”的书面声明。基于对牌照审批形势的判断,马云在递交申请的前一天在未经雅虎和软银的董事代表许可的情况下单方面终止了协议控制。

2011年春节至4月底之间,央行接受了32家支付企业的申报材料。5月27日,央行公布共27家企业获得牌照,支付宝顺利获得支付牌照,获批的27家企业大多为互联网支付服务企业,同时包括腾讯的财付通、盛大的盛付通和快钱等,市场份额总计超过90%。

阿里巴巴难离VIE

即使支付宝会“遵纪守法”地远离VIE,阿里巴巴集团在未来上市之路上也难破VIE魔咒。事实上,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时,也是以VIE形式操作的。

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时的招股书显示,在阿里巴巴集团拆分B2B业务上市前,是由通过在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浙江阿里巴巴”)作为集团B2B业务的运营主体的,是由它持有经营互联网信息服务与有关B2B业务的其他服务所必要的执照及许可证的。

当阿里巴巴集团B2B业务2007年要独立上市前,2006年12月7日,阿里巴巴集团成立杭州阿里巴巴广告有限公司(下称“杭州阿里巴巴”).省略的其他相关法团,是阿里巴巴集团综合入账的联属公司。

如果阿里巴巴集团未来整体上市,即使抛开支付宝不谈,仍然会遇到ICP牌照等互联网公司相关牌照海外上市的监管问题,协议控制仍是其无可回避的方式。

附录二: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公司纷纷赴美上市?

中国互联网领域自新浪以来,出现了四波上市潮:第一波上市潮出现在1999 年~2000年间,为新浪、搜狐、网易等的门户时代;第二波在2003 年~2004 年间,其中有携程、腾讯、盛大、金融界、前程无忧等;第三波在2007 年,有阿里巴巴、巨人等;目前正处于第四波,有当当、优酷、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凤凰网、土豆网、淘米网、迅雷等。四波上市潮中,几乎清一色地选择美国为上市地,而鲜有企业在国内挂牌,这一状况即便在国内创业板出台之后也未见改观。究其原因,市场普遍认为国内创业板和中小板设置了过高的财务门槛,将大批企业挡在大门之外。如创业板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 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 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 万元”,中小板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 万元”,相比之下,美国纳斯达克的门槛较低,很适合尚未盈利但空间巨大的企业去实现在公开市场上融资的机会。另外,美国2010年表现最好的10大IPO中,有4家是中国公司。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很多都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国人难免会困惑,国内创业板已经开启,为什么这些优质的互联网公司还是选择去美国上市,让国内投资者不能通过资本市场分享这些优质互联网公司的诱人业绩?

国内互联网企业之所以扎堆在美国上市,并非是这些互联网企业不想在国内上市,而是因为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互联网企业在国内上市远没有在美国上市那么容易。

首先,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通过获得风险投资而高速发展,这些风险投资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海外(主要是美国)风投机构。为了让这些风投能顺利地退出,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以离岸公司方式注册,如在国际免税天堂开曼群岛注册。但是,根据A股的制度安排,这些以离岸公司方式注册的企业,名义上属于外资企业,在政策上无法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如果国际板推出,制度上的障碍才能解除。”

其次,美国资本市场上市采取的是注册制(只要交易所同意就能上市,国内采取的是审核制,需要得到监管部门批准),只设增长门槛不设盈利门槛。也就是说,只要公司业务高速增长,即使是亏损的公司,也能在纳斯达克上市。如去年底登陆美国市场的优酷,就是亏损上市并得到了投资者的狂热追捧。反观国内市场,监管部门对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设定了一套详尽的盈利、增长硬指标,入市门槛较高。尤其是创业板,硬指标的严厉程度远超美国。优酷如果要想申请在创业板上市,首先就要过盈利关。而优酷2010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优酷继续亏损570万美元。

注册制带来的另一个有利因素,就是IPO所需要的时间短,加上很多风投机构与美国华尔街渊源颇深,运作企业上市轻车熟路,使得互联网公司在美国上市十分容易。奇虎360去年底才真正开始运作上市事宜,今年3月份就成功在纽交所上市。“这样的速度,在国内创业板上是不可能的。而一旦时机错过,互联网企业很可能就因为资金压力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

此外,由于美国是互联网的中心,投资者对互联网企业估值较高,其发行市盈率并不比国内创业板低,加上美国资本市场还给上市企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融资工具,创业者可以不稀释股权就能募集到后续发展的资金,这对互联网创业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上一篇:市场进入“多看少动”期 下一篇:航空“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