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山寨”

时间:2022-09-25 05:13:11

山寨文化是一柄具有正反两面性的“双刃剑”:既不能与“创新”划等号而发扬,也不能完全被视为“低俗文化”而否定

从最开始山寨手机的出现到当下各种“山寨”现象盛行,“山寨”一词俨然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以至于引来各方关注。

关注的源头似乎来自那些被“山寨”的产业领域。手机被山寨,名著被山寨,游戏被山寨,建筑被山寨,明星被山寨,春晚自然也被山寨了。甚至还出现了“山寨化妆品”和“山寨药品”。

此后,“山寨产品”被上升到“文化”高度,并有了随后的山寨版“诺贝尔奖项”:“2008年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是周正龙;2008年诺贝尔最无良化学奖得主为三聚氰胺……”。

2008年12月2日,“山寨”现象被全国收视率最高的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有评论认为,这是部级电视台首度关注网络时代所形成的草根文化。同时标志着由这一个新兴词汇所代表的民间文化现象,第一次进入官方视线。

人们不禁追问,在山寨文化的背后,究竟是草根级的娱乐还是商品被过分仿照?

复苏还是崛起?

通俗讲,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网友将其概述为“生于模仿、雷人辈出、娱乐大众”。

有人说,“它(山寨文化)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炮火,他是学比赶超的来福枪,山寨文化在抄袭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尤其是挣脱了牌照的束缚,握紧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福祉之后,它摧枯拉朽的震撼力与病毒营销的感染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

对于这种形似的描述,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张晓峰认为:“这一比喻形象地概括出了山寨现象的特征,但是也无法掩盖山寨现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山寨?这样的山寨文化是好是坏?这股来势汹汹、褒贬参半又风光无限的民间势力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山寨一词,古已有之。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古时候山寨多是农民为抗暴政揭竿而起、占山为王,有着不被地方管辖的意思。或者代表山村、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筑有防守工事的山庄、旧时绿林强盗的山中营寨等。山寨并非纯粹的贬义,它只是一个符号。

追根溯源,现在风行的山寨文化,最初源于广东。近年来随着山寨商品在IT行业的崛起,山寨一词也衍生出了逃避政府管理的仿制品、伪造品及盗版、创新活动等涵义。现如今山寨成了俚语,成为一种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表现为复制性、仿造性、整合创新、平民化,而价格低廉、形象多样、功能强大则是山寨产业的“杀手锏”。最早的山寨产品应该是山寨手机,虽没有行业执照,兼有着对品牌产品的快速模仿和野蛮生长的特征,但由于其“亲民”受到很多百姓的青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销售数字。

随着“山寨”涵义的不断延伸,山寨文化在IT、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及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并为自己博得了“非主流文化”的称号。

在IT界,琳琅满目的山寨手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充斥着消费者的眼球;在文化界,山寨版《百家讲坛》已办得有模有样,网站点击率高达40万;在娱乐界,昵称“大大”的19岁男生林胜鹏被公认是翻版李宇春、中国版《丑女贝蒂》虽遭诟病但收视率一路飙升……

对此张晓峰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普通民众自发的、具有草根民主性质的文化现象。反应了普通民众对创新求异、展示自我的诉求,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与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天津南开大学语文研究中心主任周志强则认为,山寨现象实际上是小资本和大资本争夺经济利益的产物。

在不断的褒扬和谩骂声中并借助新媒介的传播渠道,山寨现象流行开来。

打开网络搜索,“山寨文化第一品牌、北京人的山寨社区、北京的山寨男女、寨友推荐、今天你山寨了吗”等类似标语随处可见。

山寨文化的流行,有时展必然藏其中。

因此有媒体评论说:“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山寨。”

“文化”孕育的温床

山寨文化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目前所能认可的“山寨文化”大体由三个不同领域构成:首先是最纯粹的、以物为核心的商品领域。即由山寨手机、山寨电子产品等共同构成的经济商品领域,也可称其为“商品文化的山寨”。在周志强看来,这是因为利润的驱动。

他指出,山寨产品省去了正版产品打造宣传的过程,同时也节约了品牌科技研发的费用,因此尽管是“科技产品卖出白菜价”,其产生的利润还是能和正版产品的利润不相上下。“山寨产品的畅销表面上是满足了普通公众的需要,实际上是满足小资本博取利益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讲,山寨经济的产生是小资本和大资本之间争夺经济利益的产物,也是小资本获得丰厚利润的渠道。”周志强分析道。

另外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大资本对技术创新、独有品牌甚至到对媒体文化的垄断地位,也促使了商品领域山寨文化的形成。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品牌产品往往被“神话”。

周志强此前就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山寨产品里面恰恰包含了一种很有趣的快乐:花很少的钱,可以消费掉很大的欲望。换言之,“山寨”让人们可以用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手中的产品,而不是对待“神”的方式来对待它,即马克思的商品“物神”理论。这种购物的乐趣也是大众期待的。

由商品文化的变形而衍生出来,以娱乐为核心的媒介领域是产生山寨文化的第二个领域。

在此周志强做了一个预测:很多地区的数字电视将来会成为山寨版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这种制作成本小、便于模仿,甚至几个工作室就能做得不错。山寨剧一般不需要用惊天动地的大片模式以及深刻的思想,非常容易成型。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周志强表示:“今天的电视等媒体的娱乐文化没有培养出追求高品位、高档次的受众群,大多数受众对一些‘二手口香糖文化’乐于接受。”

第三个是以“普通公众”、“草根文化”等为核心的民间领域,即民间的山寨活动。例如民间人士做的乡村版“鸟巢”、民间《百家讲坛》等。本着自娱自乐甚至恶搞等为手段娱乐的民间山寨文化,不得不搭乘现代媒介为载体才能真正地传播开来,从而影响更多的受众。通过网络的传播,山寨文化迅速向娱乐界蔓延。

“从这个角度讲,今天并没有十分纯粹的民间山寨,山寨文化实际上成了商品变化的另一种形式以及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周志强告诉笔者。

“山寨文化”是柄“双刃剑”

山寨文化既不能与“创新”划等号而发扬,也不能完全被视为“低俗文化”而否定。

对于山寨文化的形容大概有两种:一种以“复制、冒牌、剽窃”等负面评价为主,而另一种截然相反,认为这种草根文化具有“积极、创新、挑战”意义,山寨产品经济实惠,山寨文化势不可当。一个共51836人参与讨论的网络调查中显示:对山寨文化表示支持的占34%,反对的占48%,介于两者之间的占18%。

面对山寨,力挺与痛批的声音比比皆是,然而各自都有各自的理由。

国内山寨手机始于标有CECT品牌的杂牌手机,随后各种各样的山寨牌子夹杂着制作者的创意,以近乎野蛮的方式省略了纳税、研发、广告等环节,又以价格远远低于品牌机价格、令人眼花缭乱的外观和功能进军市场,同时抓牢普通消费者的心理。

学者王冉则在网上发评论认为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不如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与讽刺。

但“山寨文化”也被认为是对主流文化的反讽与嘲弄。

山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没有保证也是山寨现象被部分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星手机北京中关村销售点的技术人员认为,多数山寨机没有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售后服务更难得到保障,也许还会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山寨版搜索网站“百谷虎”没有备案号,专家称其属于违规操作、山寨版“药品”品种众多却起不到治疗作用、网上频现“山寨”软件,安全成为隐患。

为此另有分析人士认为:山寨文化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也给相关版权的法律问题带来新的挑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尽管山寨文化顶着“质量不保”、“严重剽窃”的恶名,却无法掩饰它的走红程度。“在生产和市场都具备的基础上,山寨文化必定在经济领域盛行。”周志强解释道。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指出,从市场角度看,山寨文化是对垄断行业暴利的反抗。民众在一时无法从根本上从体制上改变暴利现状的情况下,采用“山寨”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持续日久之后,自然会成为暴利行业暴利行为的匡正力量。

张晓峰则认为,山寨产品的出现有其合理性,譬如低廉的价位、多元化的外观和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对于促进消费是个有利之举。

对于山寨文化这一新兴现象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业内人士认为,狼性是对山寨文化最好的诠释;法律界人士:山寨现象需要法律的制约和规范;发烧友:山寨文化讲究的是创新精神,“玩的就是创意”。

有学者表示,“山寨文化”其实是一柄“双刃剑”,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鲁迅先生曾提倡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趋利弊害呢?

上一篇:爱你又怕被你 下一篇:鸠占鹊巢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