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美好的情感 塑造美好的心灵

时间:2022-09-25 03:56:52

呼唤美好的情感 塑造美好的心灵

一直以来,语文教育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学生的审美评价对象,总试图“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咀嚼,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抽象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致使语文课堂日渐失去活力,语文课变成学生深觉头痛、甚至厌学的课程。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文教科书也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删除了一些与学生认知水平不相符合的课文,增选了一些能唤起学生美好情感、打动学生心灵的美文。新课程的改革突出地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在这里,我试图从挖掘新课程中的人文主义因素入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主义关怀。

一、增强语言的艺术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美感、愉悦,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简明、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

精辟独到的见解,会令人耳目一新;深刻入木的论断,能使人过耳不忘;美好真挚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离不开辞藻热情、诚恳和激励。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穿到自己的话语中去,做到“情动于中而言于表”。

为了结合新课程的口语训练,我开展了“课前5分钟演讲”。有一次,轮到一个女生,她站出来后一言不发,几十秒钟后,竟然一甩长可及眼的头发,蹬蹬地走回座位上。全班几十双眼睛快速地从她身上移到我身上。我看看那女生脸上倔强的神态像已跟我做好了作对的准备;再望望学生凝重的神色,像等待一场“战争”的爆发。我告诉自己必须给他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于是,我很快调整好情绪,稳步走上讲台,脸含微笑,字词清晰地说:“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死后给自己树了一块无名碑,把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而今天,我们班的这位女同学为我们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无声的演讲’,老师很佩服她的创新精神,大家为她的大胆创意鼓掌!”说完,我率先鼓起掌,台下随之传来应和的掌声。接着,我话峰一转,问:“不过,同学们,请问你们听懂了她的‘演讲’没有呢?”“没有!”学生们疑惑地望着我,摇摇头,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我进一步说:“这就是说演讲是通过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没有语言的演讲是令人费解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希望这位同学认识到这点,在下次演讲中把握机会,吐露自己真实的心声!”话音一落,赢来学生热烈的掌声,而那位女生的脸色也由原来的微露敌意转为不安与愧疚了。第二次演讲,她准备得很充分且表演出色。

没有严厉的呵责,没有紧张的气氛,我运用含蓄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育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只有掌握丰富鲜活的语言,建立起语言网,取之不尽,常用常新;具备较强驾驭语言的能力,发挥语言的无穷魅力,方可达到沟通学生心灵,获取教育成功的目的。

二、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文学性,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挖掘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渗透人文主义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朗读中感受美

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如《春》一课,以优美的文笔、流畅鲜活的语言,呈现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春天。通过配乐朗读,学生脑海便会不断更迭一幅幅春景图,学生流连其中,很自然地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美,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不但能感受“美”,也能领悟“美”,可谓一举两得。

2.人物性格中辨别美

语文课本收录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鲜明的感情、精辟的言辞、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人物性格,体会其内心情感,辨别真正的美。

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作为文章事件中的线索人物,他的思想感情变化贯穿全文,从厌学逃学怕老师到爱学爱老师爱法语爱祖国,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深入,是感情的升华,他是一个不太懂事但心地善良的小学生,因此,他是可爱的。而韩麦尔先生,是文中的主人公,深怀爱国情感却承受着国土沦陷的煎熬。文章运用外貌、语言、心理描写等多种描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这形象是高大的,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学生在分析人物过程中,很自然地感受到爱国的美好情感,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3.语言中体会美

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精妙的语言见长的,语言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美。

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活脱脱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温暖、和煦的冬天。他的语言鲜活,切入角度巧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里使用拟人修辞,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三、重视个性化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如果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就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现存的班级授课制形式,过分强调共性,而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存在,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

语文教育个性化,可理解为注意个体在不同年龄的个性差异与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两个方面。

1.允许不同声音的同时存在

时代的步伐逐渐加快,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随之不断更新。

许多过去我们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在今天的学生眼里产生了质疑。比如有学生批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里,父亲爬过铁道过去买橘子是违法交通规则的行为;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公然赞赏两个骗子是高明的心理专家,他们是为了惩罚昏庸无能的皇帝才冒着生命危险去行骗的等等。

凡此种种,说明当今学生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面对这些与我们过去的认识大为相悖的理论,不要一刀切,生硬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的对象,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导为主,使他们的思想、行为更加适合现今社会的需要与发展。

2.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主要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去获得,它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

在美国的一些中学里,老师会给学生出这样一些问题:“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假如你是总统,你会做些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大人们都深感头疼,对于学生来说就更是难于登天了。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里,新设了每单元一次的综合性活动课,其精神实质与美国的上述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问题本身的答案并不那么重要,关键的是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实践、获得了与生活零距离接触的切身体验。

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挖掘语文课本里的人文主义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期望教育改革能历经风雨见彩虹,教育改革真正迎来百花绽放的春天。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人和第一中学

上一篇:爱心:成功教育的基石 下一篇:我们的评价――孩子成长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