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房的“裁缝”生活

时间:2022-09-25 12:21:19

阳光房的“裁缝”生活

“不是反世俗,而是探索更好的世俗生活。”女主播宁远在她事业的高峰期,调整了人生大船的航向。先是一次微调,她从四川电视台跳槽到湖南电视台,主持一档公益节目。大约半年之后,她彻底告别传媒业,专心经营一家服装淘宝店――远远的阳光房,从此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生活历程,用蕙质经营人生,以兰心装点生活。

宁远在成都远郊一个叫“明月村”的小村庄里租了一套农房、几块地,可以种蔬菜水果,也可以做手工展示,有时候办一些线下交流的沙龙。她把这个地方的作用归纳为“寄存梦想”。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宁远就和家人一起,在成都近郊的三圣乡租下一个院子,从此,在城外也有一个可休憩的落脚点,一扇看得见自然的窗,一张可供阅读绘画的书桌,一台可以做手工的缝纫机,一群可以对坐茶席、知心知意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妹妹也可以常常聚在一起。 宁远――写作者,服装设计师,主持人,“远远的阳光房”品牌创始人。出版作品《丰收》《真怕你是个乖孩子》,绘本《远远的村庄》,文艺连萌成员。

然而这一回,宁远有一个更美好的梦想要实现,她想要和“阳光房”一起,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去,成为明月村的“新村民”。和她一起的还有一些热爱自然与乡村的艺术家和创意工作室。“租下一个老院子进行维修和改造,想把这里做成染布的工坊和茶室。未来还会种一些蔬菜和染色的植物,甚至想把版房搬过去,在村庄里工作。”

在宁远看来,回到乡村去,就有可能保存她觉得珍贵的一切。明月村所在的浦江县有种植猕猴桃的传统,当地采用生态种植的方法,使用农家肥,生物除虫,慢慢长大。熟透的猕猴桃散发着盛夏的芬芳。宁远联络了农户,并把这样令人安心的美好食材放在“阳光房农庄”的平台上进行销售,“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可以追根溯源的食物的美好。”宁远说。

农庄的梦想始终在宁远的心里,明月村的阳光房里,“茶园、竹林、松林、桂花林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院子里做衣服、写字、喝茶。”也许在未来,阳光房农庄会让更多人体验到与自然接近的美好,人们还可以在这里体验园艺、绘画、染布这些更美好的生活。

一双丁字鞋 一间制衣铺

作为曾经名噪一时的漂亮女主播,在过去同事的眼中有一点与众不同,宁远很文艺,内心锦绣,喜欢读书、写作,还爱做手工。

在吃饭、睡觉、避寒等基本功能得到满足之后,如何让精神得到安宁?宁远开始写作,把目光投向周遭、自身和日常,在微小的事物里发现趣味,往深处行走,去面对最本质的问题。“对过盛的物质保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追求有美感的人生,懂得节制和分寸,在各种事物之间找寻平衡点。”

一切发生得那么自然。宁远因为想要一双小时候一直想要但得不到的丁字鞋,寻遍商场也找不到,却在偶遇的一家乡下皮鞋作坊里如愿以偿――画了图,师傅做了楦型,经过无数次沟通后,一双没有装饰、不流行也不时尚的鞋子做好了。宁远把这些过程用文字和图片呈现在网络上,居然有不少人想要一双这样的皮鞋。网络那么大,世界那么小,阳光房凭借着一双丁字鞋找到了同类。你是谁,就会遇见谁。2010年秋,宁远经营的“远远的阳光房”从一家农家乐的名字、一个博客主页名称,变成一家淘宝网店的店名,主营手工皮鞋和布包。她选择用做衣服这一行当,去表达心里的“真善美”,通过物质性的东西来呈现精神性的东西。

为衣做“减” 生活有“加”

做衣服这门手艺,需要时间与情感的堆积。为了学会做衣服,宁远拆了条非常喜欢的旧裙子,把每一块比着形状画在纸板上,再找来另外的布剪下、缝合,这之后又把拆掉的衣服再组装。用这种很笨但很有用的办法,做成了第一条裙子。阳光房成立多年来,她也遇到过困难和挫败感,“做出来的东西跟想象的不一样,但慢慢你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感情,为它付出了那么多,它也会带给你惊喜。你会更爱现在的衣服。”宁远说。

每天在成堆的面料和图纸里翻腾,宁远的身边围绕的裁缝都是朴素、认真又执拗的人。“手艺人们的生活有一种粗粝的质感,但他们对自己的专业也有坚持和骄傲。”“职人气质”意味着工匠的性情多半倔强、偏执,同时也是对他们专注、勤劳的人格魅力的肯定。宁远对手艺人充满敬意,“他们可以从劳作里获得身心合一的快乐。”

2012年,阳光房组建了专业的制衣团队,招募了版师、裁工、车工、烫工、手工等专业技术人员。每一件原创的衣服都经历了提出想法、画图、找布、制版、改版、生产、拍照等环节。亲历每一件衣服的蜕变,把它们当作品来完成,虽然走得很慢,但很踏实。通过做衣服,宁远认识了好多人,她们走进彼此的生活,成为朋友。“穿我做的衣服的人都很好打交道。”阳光房提倡朴素、节制的生活方式,东方禅意的审美,其设计舍去了喧宾夺主的“风格”,使衣服呈现出更适合日常穿着的“普通美”,把衣服“做减法”,把那些装饰去掉,把那些风格去掉。通过减法向买衣服的人传递一些想法:在一个纷乱的色彩过多、装饰过多的世界,做事情永远想如何能“不做什么”,专注减法;学东西永远想如何能“再做点什么”,专注加法。这样一来,穿衣服的人便会觉得很舒服,既不需要特别耀眼,也不需要躲在角落里。

活在细节里的女主人

几经更址搬迁,如今,远远的阳光房位于成都市贝森北路西村3号别墅。阳光房的招牌是一块笔记本大小的拼木,刻着店名,蓝色颜料显然是手填上去的,朴素可亲。进门经过一溜新衣,对角就是女主人宁远自己画图设计,再请木工师傅手工打制的三张原木沙发椅和一张茶几,茶几前大大的棕蒲团垫和碎花棉垫就堆在地上。背后半面墙都是书架,散放着书和小物件。其他墙面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照片和画作,有宁远给自己的书画的彩铅插图,也有她和朋友的油画。这间屋子里,应季鲜花常有,不经意似的出现在桌子、老箱子、暖气片上。窗前一把满天星,插在深蓝黑色的粗糙砂罐里。那砂罐原是本地人用来煎药用的寻常药罐,几年前,宁远在陶玻市场后面用10块钱淘到它。也有雅致的彩釉瓶,每个花瓶都不一样,它们和主人在不同的地方遇见,先后被带回家来。墙角还有一台老式缝纫机,被当作象征保留了下来。屋子里装饰摆设的小变化常有,但不管随意走到哪个角落,那画、那花,或者一小篮松果,都那么自然、好看。把一个地方变得舒服又好看,也算是宁远的一大爱好。阳光房的装修、装饰以及之后不断变化的样子,都是宁远按照自己的心意设计的。她爱美,爱“持续思考何为美”,也爱创造美。

按人们通俗的理解,宁远是一位淘宝店主,但她不仅仅是普通的淘宝店主,同时出任设计总监,还有自己的服装加工厂,自己当模特。

如今的宁远是在“忙生活”。大多数时间,她安静地待在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工作室里,画画、喝茶、处理邮件、设计服装……她的周围,是自己设计的衣服,还有既实用又可以当装饰品的家什摆件。整个空间充满了“小资”情调,而她,时而穿素色长裙,时而着宽松的花布衣裳,往哪儿一站都是工作室的组成部分一般。

在物质的世界里追求精神要义

跟过去当新闻主播的状态大不一样。过去的笑容是职业的,眼睛一睁,嘴角一扬,就是一个主持人的专业范儿。现在,宁远的笑容可以说是慵懒的,也可以说是充满母性的温柔。如果把“远远的阳光房”当作事业来看,宁远认为,她是团队的核心人物,兼职的状态对团队并不好。

现在,宁远手下有了几十人的团队。更多的时候是宁远提出设计的想法,别人来实现。与工作室同一个院子的另一幢4层楼是工厂,各个工序分处不同的楼层。不过,这里并没有大型服装厂的流水生产线,布料裁剪完毕后,每一位裁缝师傅要独立完成一件衣服的制作,这对裁缝师傅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每天,一批又一批的衣包鞋帽从“远远的阳光房”发往全国各地。宁远感到自豪的是,光顾这家网店的大多是老顾客、回头客。据统计,店铺的再次购买率最高可以达到20%。也就是说,每100个买家当中有20个会回来再买。

宁远在农村发现了当地人日常使用的一些器物,比如装盐的陶罐、茶叶罐,她联系景德镇的厂家复制生产,成了兼顾实用功能的精致装饰品。现在,这个4颗皇冠的淘宝店,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描述”“服务”“物流”等指标也位居同行前列。有人问她“远远的阳光房”属于什么风格?宁远说,自己做设计师更在乎衣服穿在身上舒不舒服,“我就是想做自己想穿的衣服”,宁远更多地期望得到顾客在精神上的认同:“我们希望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宁远把自己的衣服特点概括为:朴素、干净、自然。

“在手艺人眼里,人生都很慢,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活在细节里,而不是目的里。更多优质的棉、麻、桑蚕丝、铜氨丝面料,更多好看的花色、纹理在阳光房的衣服上绽放,一些手工的小细节融入到衣服上,宁远的阳光房一直希望借此给姑娘们带去舒适的体验和愉快的心情。她们穿上这些衣服,赋予它们温度,让它们得到另一种生长。宁远始终相信,所有微小的细节才是生活的本质。在物质的世界里寻找精神的含义,才能真正感受到微光里的荣耀。

“长途跋涉才能归真返璞。做衣服也是这样,所有呈现出的好,都会经历过程里的千山万水。我希望,每一件阳光房做出的衣服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每一块可心的面料,都不辜负它的美貌。”宁远主动放慢脚步,慢慢走,慢慢做,“重的东西轻轻拿,轻的东西沉甸甸捧起”。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阳光房是小众的,但它一直在那里。“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都需要物质的保障和支撑,‘远远的阳光房’帮我实现了这一点。”宁远说,“我现在是一个自媒体人,写微博,也在写书,随时都把自己当作一个社会的观察者。虽然离开了媒体,形式上没做这个事情了,但是却离事情的本质更近了。”

上一篇:养老院遇难题 下一篇:怎么漂亮地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