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温暖起来

时间:2022-09-25 12:13:56

让语文课堂温暖起来

摘 要: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原则,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品德教育的影响,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种种尴尬与困惑。师者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和学科特点,进行亲情感渗透,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中积极感悟德育之美,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促使青少年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素质。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情感教育 学生感悟 教师引导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堂的温暖,让情感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日常课堂中。

新课标中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制定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品德教育的影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以考试为中心,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在很多教师的备课中是不予考虑的,似乎只要与应试无关的都称为“浪费时间”。我们在教学《师说》时不是强调“从师”“敬师”之重,更强调本课出现几次“师”,各为何种用法的语法知识;教学《想北平》时不是强调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强调作者用到的艺术手法――对比,强调的是学会在作文中使用这一技巧,在阅读中看懂这种技巧。学生在上《背影》时哈哈地嘲笑艰难地翻过栅栏给儿子买橘子的父亲,这就是当前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面临的尴尬与困惑。

精神化的语文课能“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的热情”,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价值吗?面对种种,师者应在重视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情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语文课堂丰富起来。如何在新课改下把这种情感教育撒向语文教学中,让语文课堂温暖呢?

巧挖教材,把握课堂,引导学生用心悟。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是老师的“教”,还需学生的“悟”。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运用真实的生活体验感知和领悟教材中蕴涵的真善美,从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在学生自悟过程中,首先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大胆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想北平》时,从题目入手:“想北平”好还是“写北平”好。仅仅一字之差,学生在思考中发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带着一“想”字走进文章才理解作品为何一开始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他马上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不正如平时我们问到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我们的回答是喜欢,但真要说出怎么个好怎么个喜欢,却又词穷,这便是一种爱,一种不是言语所能表达出的爱。这种爱便是乡情,这种爱或许就是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就能引发的。在明白了这种爱之后再与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作者怎样把这不能言语的爱表达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心中对家乡的爱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一个刚离开家一个多月或还不曾离开过家的高一学生才会领悟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种乡情,她是人精神与心灵永远的归宿。我们应对家乡拥有一种深深的爱意。

其次,强调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如在教授李密的《陈情表》时,让学生先读,老师再范读,二者对比中让学生明白老师之所以读得这么好,是因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带着学生边理解思想内容边读开。当学生反复读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时,声音明显低沉,在读中明白相依为命的分量,明白李密不得不行的“孝”,更明白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煎熬,此时学生绝不会认为第一段中读到的“九岁不行”好笑。当学生在理解前三段的基础上,再朗读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时已相当深情,懂得这是李密在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报恩的机会。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悟出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始于相依为命,终于倾力报恩,人应该不忘根本,报答亲情。在朗读的潜移默化中学生进行了一次“孝”的教育,这让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体悟了“孝”的责任。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深挖中使青少年不断提高素质,陶冶情操。

上一篇:含英咀华,梦笔生花 下一篇:新教材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