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生择业观的理性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2-09-25 11:47:30

新形势下高职生择业观的理性分析与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加剧了国内就业的竞争。如何引导高职毕业生树立科学、健康、实际可行的择业观,在就业中理智择业成为了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生就业的新形势审视

第一,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推进。2009年3月,教育部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2010年“两会”期间,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仅教育部就收到了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200多件;2011年,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首次提出“民生之本,就业优先”,从战略高度进一步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二,当前经济形势对就业有一定影响。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大趋势,既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挑战,短期内还会加剧国内就业和企业的竞争压力。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的广度、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我国第三产业不够发达,而第三产业正是吸呐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

第三,人口持续增长给就业带来压力。我国是人口大国,过剩的劳动力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形成极大的压力。

第四,大学连续多年扩招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压力。2011年大学毕业生高达795万人。

第五,人才高消费现象十分突出。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过程中,各企事业单位有相互攀比的现象,本来是高职毕业生可以完成的工作,有的一定要招聘本科,甚至硕士研究生,这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人才高消费现象。

二、新形势下高职生择业观现状

高职生择业观是他们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如何选择职业这一实践活动的较稳定的认识、态度和基本的指导思想。从其形式来看,大学生择业观是由他们对自己选择职业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所构成;从其内容来讲,大学生择业观反映了他们在择业过程中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从其功能来看,大学生择业观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是大学生心目中用于衡量职业好坏、权衡择业得失的天平和尺子。

1.新形势下高职生择业观的积极方面

(1)择业思想趋于成熟。越来越多高职生不再把大学毕业作为进入好单位、大部门、高职位的开始,而是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充分认识目前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正确认知和评价自己的前提下,把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理性择业。

(2)择业心理趋于稳定。目前,大部分高职生能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分析个人优势,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调整好择业心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3)择业行为趋于理智。在国家多渠道就业相关政策的影响下,高职生就业当中从众、攀比的现象有所减少,在择业过程中,大家更多地能在社会需求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理智地选择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

(4)职业流动意识不断提高。多次就业代替一次就业将成为主流。目前高职生先就业、再择业、后立业的观念已基本形成,而且大部分大学生是选择了主动流动。

(5)就业区域高度集中的状况有所改变。以前大学生高度集中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现象有所松动,到竞争压力较小、生活成本较低二三线城市就业已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

2.新形势下高职生择业观的消极方面

(1)择业认识上存在片面性。一方面,高职生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目前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缺乏全面系统了解。另一方面,不能合理认知自身的职业兴趣、爱好、性格、择业能力及其这些因素在择业中的作用,导致了片面跟风就业的现象。

(2)择业目标趋高。有些毕业生存在职业幻想,在择业过程只想选择大企业、高薪金、环境好的单位就业,而忽略社会需求、个人发展前景、个人能力的发挥及艰苦创业精神的培养,结果导致择业的失败。

(3)择业价值观功利性趋向严重。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价值观的影响,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择业中忽略国家及社会的需求,忽视回报社会的责任,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志向,把能否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作为择业的第一要求。另外,在择业中仍重金钱、图实惠、求安逸。

(4)择业中过于追求专业对口。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择业中不能清晰认识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在择业中一味追求专业对口,目光短浅,不能从个人长远发展择业,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就业,让就业难问题越演越烈。

(5)就业中诚信意识淡薄。一方面,大学生在择业时求职心切,有单位就匆匆签约,缺少慎重考虑,但一旦发现有更心仪的单位就随意毁约,这让用人单位很“受伤”。另一方面,在个人求职材料上,有些毕业生不切实际地夸大自己的能力或弄虚作假编造成绩。

(6)不健康的择业心理。在择业的过程中,高职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择业障碍心理,较为严重的是依赖、焦虑和浮躁。高职毕业生担心工作待遇不高、地域不好、不能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焦虑心理也较为严重。据统计,大学生在新单位呆满一年的不超过20%,成活率低。这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严重的浮躁心理。

(7)过于强调个人能力的发挥,不愿从基层干起。有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岗位时过于注重是否能发挥个人能力,不愿意从较为辛苦的第一线工作开始干,缺乏长远规划,不注重经验的积累,只看重个人短期利益。

(8)过于强调职业兴趣的实现。如果能在择业过程中兼顾个人职业兴趣,那可谓是完美就业。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是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在这一历史现实条件下,如果一味追求个人职业兴趣的实现,会导致求职失败。

三、高职生择业中存在的矛盾

在自我认知方面,无工作经验的劣势与当代大学生的优势冲突的矛盾。在各类招聘信息里,近80%的职位要求有经验者,而求职者中却有60%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在这种形势下,高职生对自己无经验的劣势有理性的认识,但毕竟十年寒窗,终究取得了大专文凭,感觉比社会上一般求职者地位稍高,有一定的优越感。这种劣势与优势的冲突让高职生在择业中很难准确定位。

上一篇:班组长培养工作的必要性 下一篇:以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推动社会就业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