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层教学中用好鲶鱼效应

时间:2022-09-25 11:20:11

在分层教学中用好鲶鱼效应

案例:某中学从七年级入学时将所有学生按照好中差分成A、B、C三个等级班,三个等级班配备的师资相同,但各自按照各自的等级实施教学。这种做法最初的目的是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分层教学,量体裁衣,让学生既不“饿”着也不“撑”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三年以后我们发现事与愿违。A级班(好班)在中考中成绩平淡,进入重点高中的凤毛麟角,比以往没有分层教学的人数大大降低!B级班成绩更是平庸无奇,和当时的C级班水平相当,而C级班不仅成绩不好,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了问题班级。

分析上述案例,造成按层次分班教学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个原因我们不得不重视,那就是“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是一个团队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能力强的年轻生力军引入团队中,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队员带来竞争压力,这样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它需要从外部或内部不断地给活力和压力才能拥有动力,动力不足,它就有可能进展迟缓或停滞不前。当一个班级内部的每一个学生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这个班级内的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有时候就是“一团死气”,这样的班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一个班级中,如果始终有一位或几位“鲶鱼型”的学生,无疑会激活班集体,提高学习效率。但是,采取分层教学,虽然解决了班级内部差异巨大的问题,可也带来新的问题,因为在同一层次,就有可能出现在性格、爱好、志趣、习惯等方面的雷同或近似,再加上能力水平相当,很难有一个或几个出类拔萃的人才给班级造成竞争的威胁,长期下来,就会使这个班级因缺少竞争的活力而出现一团死气,形成“沙丁鱼”现象。

另外,虽然说在同一层次下,能力接近的学生可能出现在性格、爱好、志趣、习惯等方面有雷同或近似的,但毕竟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活泼与沉静、激进与保守,粗放与细腻往往是相对存在的。如果将性格沉静、保守、细腻性格的人比作沙丁鱼的话,那么活泼、激进、粗放性格的人就应该是鲶鱼。老师们往往也有这样的体会:一个班中,只要有几个性格活泼外向的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就会带动整个班集体迅速地动起来,并形成一股活力,在愉快高效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如果缺乏这样活泼的分子,课堂就会沉闷而没有生机,缺了学生的配合,教师成了唱独角戏。失去了教学的积极意义。事实上,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却和一个性格明显外向的学生玩得异常火热,而两个性格外向或内向的学生却很难有进一步的深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这样奇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也许是那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因为缺乏活泼的因子而特别渴求从性格外向的学生身上得到补充吧。而分层教学以后,同层次班级的内部,就会出现都是“鲶鱼”或者都是“沙丁鱼”的现象。班级内部达不到和谐和互补,因而班级就不是一个健康的团队,失败也在所难免了。

基于此种现象,我觉得,对一个班集体的建设与形成必须要具有一些鲶鱼型的学生。而作为“鲶鱼型”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才能搅动一缸水,使之充满生命永久的活力,才能使那些保守懒惰的“沙丁鱼”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竞争的威胁而不停地动起来。但是鲶鱼的数量应当加以控制,全是鲶鱼的话,整个团队就会出现“个个是英雄、整体是狗熊”的现象,因为个个鲶鱼都想坚持自己的观点,合作和沟通就不存在了,整个团队就乌烟瘴气了。

因此,作为管理层的“渔夫”,在采取分层教学时,一方面要有意识地给每个班级分配几个“鲶鱼型”学生,同时,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班主任也要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培养一部分“鲶鱼型”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第31中学

上一篇:作文教学浅谈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