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时间:2022-09-25 08:49:40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摘 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包涵了很多创新的元素,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凭借教材性质,语言特点,学生的个性,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语文教育的作用发挥的更完善,为不断发展的民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02-001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发展就会停止不前。国家的发展要靠教育,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国家的发展速度。现在都提倡创新教育,尤其对于作为素质教育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创新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

一、求同存异是语文教学创新的前提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蕴含着创新的萌芽。陶行之先生有这么一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培养质疑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

创新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会用怀疑的态度接受知识,打破传统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求学态度,敢于怀疑老师,怀疑课本,养成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求知态度。我鼓励学生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敢于质疑和否定。如在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文,其中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我启发学生:三千尺有多长?有的学生拿着小尺子,不知所措;有的学生望着窗外问我:“老师,银河是不是牛郎织女相会的银河,如果从那飞下来,该有多长啊?”还有的学生问我:“老师,是不是书本印错了,或者李白不懂数学?”我听了这些问题,感到很欣慰,学生们学会了质疑,反问,我要把这些“不同”变为“相同”,我笑着告诉他们:此处用的是一种夸张修辞手法。

二、内涵和外延是语文教学创新的基础

1.内涵:语文教学的内涵就是要挖深,不能仅停留在语文课本的知识层面。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课本深层次的东西,语文课本的文章大众化、普及型较强,对于喜欢语文的学生而言,这点知识肯定是不够的,学生只有了解更多,更深,才会突破,才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中,我结合本诗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走近杜甫,了解这是他另一种风格的“生平第一快诗”。同时,补充杜甫的一首《春望》,让学生想想这两首诗内容和主题上的联系和区分。最后总结出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不管是喜是悲,他的诗中渗透着浓浓的爱国热情。我发现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2.外延:学生在课堂上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课堂以外的广阔空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如组织读书交流会、美文诵读比赛、演讲会、辩论赛等,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团结合作的精神,锻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我还清楚的记得:在六一儿童节的班级晚会上,我们班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表演时所体现出来的凝聚力,是在课堂上没有的。我还惊喜的发现,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学习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

三、勇于实践是语文教学创新的核心

语文教学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就是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方面。社会实践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趣味性等特点。平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社会调查。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街道、社区等场所进行调查、发现,写成调查小报告。如就学校门口放学的时候,交通秩序比较乱,有私家车、公交车、自行车,我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写一篇文章,鼓励学生提出简单、有效、有创意的解决方法。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教会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环境考察。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学完《水》后,我让学生了解各地的水环境,针对水资源充足和水资源缺乏的反差,进行考察、分析。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写环保标语的、有自绘环保画的、有拍摄环保照片的。然后在学校、社区等地方进行宣传。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创意表达,学到了语文书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四、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创新的目的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语文教育作为国语,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以塑造学生人文精神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自我完善为目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安排了一系列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发挥了语文教科书育人的功能。比如有表现祖国灿烂民族文化的《秦兵马俑》,有表现红军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七律·长征》,有充满生活情趣,再现多彩童年生活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月光启蒙》。在教学《梦圆飞天》时,我指导学生读杨利伟在太空中说的话,读到尽兴时,问学生有什么感受。我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其中一个男生大声说感受到杨利伟非常爱自己的国家,这正是我要听到的答案。上完课文后我布置学生写读后感,在学生的作文本里,他们自然流露出纯真、爱国、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高品质的人文修养指导,德才兼备的创造型人才也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索翠芳.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例谈[J].华夏女工:华夏教育,2009(7)

[2]刘蓉芳.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讨[J].都市家庭,2010(4)

[3]吴澄军.质疑—想象—活动——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一 二 三[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8(2)

上一篇:浅谈口语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开发生活资源 丰富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