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学生出走的诱因及预防策略

时间:2022-09-25 08:39:25

聋哑学生出走的诱因及预防策略

〔关键词〕 聋哑学生;出走;诱因;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5—0031—01

一、 聋哑学生出走的原因

1.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是就业压力。残疾人比健全人更难就业,部分学生认为学后无望,前途渺茫,缺乏生活动力。二是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念颠倒、美丑是非混淆、拜金主义泛滥、违法犯罪猖獗,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判断能力,致使其对正规的学校教育产生怀疑。三是非正常亲和力的影响。聋人群体的特殊性,使他们觉得天下聋人皆朋友,一小部分犯罪的聋人正是利用一般聋人幼稚、单纯、智力不能充分表达的弱点,哄骗、威胁其离开校园的。

2. 学校道德教育薄弱乏力。一是思想道德教育软弱乏力。有些学校仍重智育、轻德育,对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重视,缺乏心理辅导和成长指导。二是学校生活单调乏味,缺少吸引力。聋校大部分都是寄宿制,采取全封闭管理方式,为避免聋生到校外发生意外,不允许学生出校门,高高的墙壁和紧锁的铁门,将学生与外界隔绝,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三是对教师缺乏信任感。由于聋人先天的残疾缺陷,导致获取信息的不全面,认知上的偏激,加之个别教师职业素养不高,敬业精神欠缺,造成了教师教育的低效和师生间的不信任。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职业技能教育,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无一技之长,不能自谋出路,只能到社会上游荡。

3. 家庭教育简单盲目。一是家教盲目,不讲究方法。往往以罚代管,方法简单粗暴,不重视孩子的思想体验和心理疏导,造成子女和家长在情绪、行为上的严重对立。或者过于娇惯溺爱,把孩子该做的事都代办了,剥夺孩子正视困境、解决困难、积极面对问题的锻炼机会。二是误导,受自身世界观和思想道德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有的家长往往是围绕一己之利,去灌输或传授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理念和方法,子女也会跟着学,从小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三是无奈,不少家庭因各种原因而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完满的和谐的家庭环境,往往将孩子推给老人或他人。或是采取“丢包袱”的办法——一切靠学校来管、来教,聋哑人就会因无亲人可以沟通而倍感孤独。

4. 个体性格孤避偏激。一是交流沟通不畅。聋哑人渴望与人交流,但多数父母不会手语,由于缺乏沟通和了解,聋哑人与正常人之间的信任度便大打折扣,他们对正常人多有抵触情绪。二是性格孤避思维偏激。聋哑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往往是歪曲的,加之教育发展落后于常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懒、感觉生活没意义,轻则伤了自尊心,重则抑郁寡欢,一旦被那些不法分子拐骗加入犯罪团伙,时间久了,这些昔日的受害者便会转变成为一个个害人者,使用同样的手法去拐骗其他聋哑青少年,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预防策略

1. 切实改善聋人生存状况。首先,要妥善解决好聋哑人的就业问题。政府应强化监督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提高各企业和单位接纳聋哑人就业的法律意识,使聋哑人能够以更多合理、合法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享受到和正常人同样的社会地位。其次,建立健全聋哑人继续教育机制。通过继续教育,使聋哑人在社会生活中有人管理、有人关心、有人教育,从而预防和减少聋哑人出走或犯罪情况的发生。第三,依法惩处与耐心教育相结合。在处理聋哑人犯罪时不能以同情代替法律,对于聋人不能简单的一罚了之,对于那些触犯《刑法》的,一定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切实做到不枉不纵,尤其对那些拐骗、威逼、利诱聋哑青少年加入犯罪团伙的以及犯罪团伙头目,一定要重点打击。

2. 发挥家庭基础教育作用。家长的成才观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家长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和规律,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总结教子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自觉性,才能为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水准的下一代打下基础。

3. 完善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政府、社会与每一位成员都应具有为社会治安与良好道德风尚支付必要成本的意识,在关爱、帮扶包括聋哑人在内的弱势群体上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其次,加强保护聋哑人权益和立法的工作,加大执法力度,逐步形成有利于聋哑人健康成长的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努力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最后,发挥各级社会组织的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妇联组织、社区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探索社区、学校、家庭三者联动共建的途径与方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支持聋人参与社会、融入社会,从无声的“孤岛”回归到社会,形成助残爱残的浓厚社会氛围。

上一篇:思考·实践·合作 下一篇:让爱在后进生心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