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企图

时间:2022-09-25 08:34:12

除了被收购和上市,在“当红小生”Facebook面前,还有怎样的选择?

自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在2005年以5.8亿美元收购了MySpace的母公司之后,美国媒体的注意力逐渐开始转向最近一段时间不断创新、风头直逼Google的Facebook。最近,更有消息说,微软有可能出手60亿美元收购Facebook。更逼真的消息是,微软准备斥资5亿美元收购Facebook大约5%的股份。这一切固然使人们对Facebook的前景更加看好;但另一方面,人们也不得不怀疑,对于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是什么魅力使其能够坐享吸引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收购价位呢?

起源

Facebook的创建者是哈佛大学的一个叫Mark Zuckerberg的犹太裔本科生。关于Facebook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版本。根据Zuckerberg的说法,当时做Facebook的动机是想提供一个网上通讯录,让住在不同宿舍楼里的同学之间加强联系。而根据Zuckerberg的三个正在跟他打官司的同学描述,是他们最初雇佣Zuckerberg为他们的Connectucom社区网站做程序,可是Zuckerberg一直没有提交程序,却随后用本来给他们做的程序源代码创建了Facebook。换句话说,是Zuckerberg偷了他们的计划,“捷足先登”。

无论真实情况如何,由于Zuckerberg创建Facebook的时机恰到好处,Facebook网站在2004年2月成立后不久、就在校园内迅速传播开来。并且,凭借着哈佛在美国院校中的影响,它很快就从哈佛传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等众多在波士顿的其他学校。在其后的两个多月内又传到了罗彻斯特、斯坦福、纽约大学、西北大学和包括所有常青藤联校在内的美国中西部和西海岸的几乎所有大学。

眼见时机成熟,当年5月,Zuckerberg和他的两个同学来到硅谷,开始正式创业。由于正好赶上那波Web2.0热潮,Facebook很快就得到了50万美元的第一笔风投,其注册月户数在2004年年底达到了100万。到2005年,它又得到了1200多万美元的第二笔风投。同年8月,Facebook斥资20万美元买到了的域名,正式换掉了原来一直沿用的。9月,在完成了美国主要大学的“圈地运动”之后,Facebook适时开始向美国高中挺进。与此同时,网站放宽了加入限制,将以前的邀请制,改为开放注册制。这一举措,恰到好处地延续了Facebook的高速增长势头。

到2005年底,Facebook已经渗透到了包括美国以外的大学和中学在内的2000多听大学和25000多所高中。至此,Facebook完成了早期创业。

走红

其实,Facebook并不是最早的社区网站,在1995年上线的才是;Facebook也不是当前最流行的社区网站,MySpace的访问量和注册用户到现在为止都要比它高一个数量级,而且跻身千万级注册用户的社区网站也有近十家。但Facebook的发展速度和受媒体关注的程度已经开始超过MySpace。人们之所以看好Facebook,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发源地、发展模式和发展势头这几个方面,都有几分微软和Google当年的绰约风姿。

Zuckerberg是一个从小在纽约郊区长大的犹太裔青年。据他在哈佛校刊的自述,他从六年级开始就迷上了计算机编程。在未创建Facebook之前,他就和另一个同学设计了一个媒体播放器软件,得到了包括微软在内的不少软件公司的注意,由此可见其编程功力。

当然,在犹太文化熏陶下长大的Zuckerberg捕捉商业机会的本能虚该丝毫不逊于其技术能力。要不然恐怕也不会有与其同学的诉讼官司。象当年的盖茨一样,Zuckerberg在Facebook有了起色之后,就从哈佛休学去了加州开始创业。

Facebook虽然没有诞生在斯坦福和硅谷,但对社区网站而言,讲究校友圈子的哈佛应该有着同样的“光环效应”和甚至更高的成功概率。事实上,在Facebook之前,硅谷也曾经有一个一度流行的名为Friendster的社区网站。可是该网站仅仅维持了一年就风光不再。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具体策略上的失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盛行极客(Geek)文化的硅谷和斯坦福,社区网站发展的“土壤”可能远不及东海岸的哈佛肥沃。

Facebook的发展模式跟其它流行的社区网站也有本质的区别。这或许是Facebook走红的决定性因素。MySpace和流行一时的Friendster,以及更早的采取的部是先有网站、后有社区的自上而下式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过网站结识,其关系也往往局限于虚拟社区。采取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网站就像流行性感冒的传播一样,常常是流行的快,衰落的也快。只有少数幸运的如MySpace能够及时引进独立音乐这样的卖点,给社区成员一个经常聚拢的话题,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经营模式。即便如此,由于各自文化的背景差异,其社区成员之间仍然很难建立起真实社区中,成员之间的那种全面的信任和默契。

而Facebook则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其网站是建立在已经存在的社区基础上,并且采用“邀请”加入制度。这无疑减少了史化差异,增强了成员的隐私和归属感。从而能够较好的复制真实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和默契。而后者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前提。

不仅如此,Facebook在经历了初期成长后,果断地采取了开放注册和开放平台的转型策略。这使它不仅保持了自今年年初开始的每周3%的活跃用户数增长率,还有着平均每天每个成员使用其服务20分钟的惊人发展势头,这使它在最近一段时间备受媒体关注和看好。

三部曲

Facebook显然意识到要想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开放其注册制度。但过度开放的同时,也有可能对已有社区成员的信任度和隐私感造成负面冲击,使吸引力下降,所以Facebook就采取了分几小步走的逐步开放注册方式。这包括从美国名校到普通大学和社区大学以及海外英语国家的大学扩展的第一步,这一步在2005年底已经基本完成。从2006年初,Facebook开始允许现有的社区成员邀请高中学生加入。同时,开始加入非英语国家高校和高中的学生注册。这是第二步。

最后的一步是在2006年9月迈出的,Facebook全面 开放了其注册制度,允许任何人以所居住的地区为条件加人。据ComScore统计,自去年9月至今,Facebook的用户数劲增89%。与此但同时,Facebook仍旧保持了其隐私政策,比如,只有同校的成员之间才可以互相查看联系信息,而部分个人信息需要授权才能查看。所有这些措施使Facebook在不断扩张的同时,能够较好的巩固住Facebook对现有成员的凝聚力,从而加强了社区氛围和成员的归属感。

如果说逐步开放注册是Facebook的一手稳招的话,今年5月开始的开放平台策略则是Facebook的一记重拳。所谓开放平台就是Facebook将其内部系统和数据通过应用程序接口的形式提供给任何第三方程序使用,就好比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给应用程序提供接口一样。这样,任何感兴趣的个人或公司均可以根据Facebook提供的接口设计各种应用程序供社区成员使用。这一举措立即将Facebook提升到了与微软、Google、Amazon、eBay等四人平台战略的网络巨头同一竞争舞台上。

Facebook其至更超前。最近,它联合风司共投入1000万美元成立了内部风险资金“fbFund”,为第三方程序设计者提供从2.5万到25万美元不等的基金,用来资助以Facebook为平台的应用程序和商业计划的开发。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估计此举肯定会激励不少大学生,尤其是目前Facebook的成员来利用这个机会创业。

下一步

关于Facebook的下一步,大概有三种可能性。

一是目前媒体中讨论最多的被收购。市场上传言最多的可能收购者是Google、雅虎、微软和维亚康姆这四家公司。人们普遍看好Google,因为Google如果收购Facebook的话,将不但减少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还有可能将Facebook与其现有的Orkut进行整合。Orkut在巴西和印度非常流行,而Facebook主要流行于北美和其它英语国家,这两者恰恰有很好的互补效应。

微软也有很强的意愿收购Facebook,这是因为微软的竞争对手主要是Google,如果这次让Google占了先,将会对微软造成进一步的打击。而收购F acebook则有可能使其与Google在社区网站上分庭抗礼,甚至一举超过后者的影响力。

雅虎在早些时候也曾经试图收购Facebook,但由于出价过低,没能成功。目前来看,雅虎很有可能选择另一家面向儿童和博客的社区网站Bebo。而维亚康姆是更传统的传媒公司,估计在收购价格上出的不会太高。不管花落谁家,Facebook的收购价应该不会低于60亿美元。 Facebook的另一个未来可能是在2008年上市。象当年的PayPal和Google一样,虽然目前美国的股票市场很不景气,但一个公司只要有好的发展潜力,不愁没有好的IPO。事实上,2002年2月PayPal上市时,恰逢美国股市最低谷,并受到“9・11”袭击事件的影响,可是它上市当天就从开盘的15美元涨到18美元,并在当年7月被eBay以接近每股24美元的价格收购。而Google上市前也不被投资银行界看好,它还采取了荷兰式股票拍卖方式,可是其股价仍然从上市的85美元一路涨到现在的500多美元。Facebook现在的势头跟它们部很类似。所以尽管很多华尔街的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其IPO的前景,但Facebook如果真的选择上市,很可能又会创出一个IPO奇迹。

最后一种可能,是继续保持独立发展的道路。根据目前Facebook的盈利情况,其去年5000万姜元左右和今年预计1.5亿美元的营业额完全可以使其维持独立发展。事实上,Facebook的平台开放策略如果发挥得当,其基于真实社会网络的海量用户社交数据将给第三方程序提供无穷无尽的数据挖掘机会。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众多的尝试中,新的广告模式将会出现。到时,Facebook将象Google一样,通过联合商业网站、分流销售利润来迅速发展,最终取代现有的网络营销模式。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早期投资者和风投的回报需要,Facebook有可能出售一部分股份套现。Craiglist的创业人巴克马斯特在2004年将其公司的25%股份卖给了eBay就是一个例子。作为出售条件之一,Craiglist将继续保持其无商业广告的风格。如果Facebock能够达成类似的协议,将使Facebook的早期投资者和用户都能各得其所。

后面两步举措都能够较好的保持Facebook现在的特色。而第一种可能,虽然会给创业人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但有可能会扼杀其现有的创新能力,使Facebook沦为仅为其收购公司提供新的客户群而已。

颠覆

熟悉网络搜索技术的人部知道,微软的成功来自与其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市场创建和垄断;Google的成功是基于其对几百亿网页之间超文本链接内涵的深度挖掘。如果说盖茨象是当年的福特,则布林和佩奇更象是加州的两个淘金者发现了一座尘封已久但无人开采的金矿。

而Facebook的角色既象微软,又像Google。其最终目标是,一方面象微软一样,创建一个基于互联网之上的包容一切的“社区网络操作系统”,向其成员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购物和社交服务;同时象Google一样,充分发掘系统之内人们使用这些服务的数据金矿,并从每一笔交易中抽取利润分成,这一总的商业模型的威力已经从微软、Google和比价购物网站的成功中得到了验证。

近几个月,Facebook与Google的直接竞争已经初见倪端。不久的将来,恐怕连Amazon和eBay都不能幸免。Amazon的主要特色是其协同过滤技术,但是社交网络显然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协同过滤信息。买卖双方的信用信息是eBay保持其比较优势的看家武器。但Facebook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信任传递显然具有与eBay信用系统相同甚至更高的可操作性。至于其它主要网络零售商如则早已开始和Facebook合作。

所以,Facebook如果继续保持其目前的创新势头和发展速度,很有可能会在5年以内再造Google当年崛起时的辉煌,甚至颠覆互联网。

上一篇:TOM在线轮回 下一篇:数据中心冀望“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