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春治疗各科疑难杂症经验举隅

时间:2022-09-25 08:26:32

关键词 疑难杂症 中医药疗法 名医经验 李遇春

导师李遇春教授是宁夏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名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对各科疑难杂病有独到的见解及独特疗效,笔者有幸成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对其治疗各科疑难病症的经验作如下整理。

上热下寒症

上热下寒症属内科杂病,以腰以上发热,腰以下畏寒为自觉症状的一类疾病,李老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邪气致营卫不和、上盛下虚,故当先治以调和营卫,清散邪气,待邪去之后顾护津液。

典型病例:患者,男,65岁,2008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因外感伤风后出现上半身发热,下半身畏寒,足冷如冰,伴动则汗出,疲乏无力1周。辅助检查未见异常。李老辨证为营卫不和、上盛下虚;方以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减:炒柴胡、黄芪各20g,党参、银花各15g,黄芩、姜半夏、桂枝、炒白芍、连翘、荆芥各10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后,上半身发热汗出明显缓解,下半身仍畏寒不适,舌红,脉细。李老认为此属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治以调和营卫,养阴清热。方以小柴胡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生石膏先煎30g,竹叶6g,沙参、柴胡各15g,黄芩、麦冬、法半夏各10g,生地20g,生甘草6g,6剂水煎服。三诊:服上药后,诸证全无,患者自觉病已十去八九,要求继服上方中药以固疗效。

按:患者初起感受风邪,风邪伤卫,正邪相争则见发热,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而见汗出;因汗出而腠理开,外邪更易侵袭,故有畏寒;汗出而营阴受损,耗气伤津,见疲乏等症。李老选用调和营卫之桂枝汤透营达卫,益阴敛营,一治卫强,二治营弱。选用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使邪热外透内清,扶正于祛邪之中;病之恢复期选用清热生津之竹中石膏汤,清补两顾,补虚不恋邪,故收良效。

瘾 疹

瘾诊是以皮肤出现红色风团、时隐时现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1],属西医的慢性荨麻疹。李老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虚弱,营血不足,风热之邪趁虚而入与血搏结而成;故治以养血活血、凉血祛风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典型病例:患者,女,36岁,2009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全身风团时隐时现伴瘙痒难忍,反复发作1年。曾服抗过敏药效果不佳。李老辨证为风热犯表、热入血分。方以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生地25g,当归、制首乌、赤芍、川芎、丹皮、紫草各15g,生甘草、僵蚕、白蒺藜、秦艽、荆芥、防风各10g,蝉衣6g。6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后,风团发作次数减少,数量减少,瘙痒减轻。继服上药10剂。3月后电话随访,风团未发作。

按:李老认为瘾诊久发多虚,以营血虚为本,外感风热之邪为标,故以四物汤重用生地配合紫草、丹皮、制首乌凉血养血活血以治本,轻用疏风宣透之荆芥、防风、秦艽、白蒺藜祛风止痒以治标。加用搜风透表之虫类药僵蚕、蝉衣以达除标止痒之功。充分体现了李老“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思路。

瘕属妇科杂病,以妇女下腹结块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西医慢性盆腔炎所致的输卵管卵巢囊肿属此范畴[2]。李老认为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脏腑气血失调有关,其主要病机为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故擅用活血逐瘀法来达到散结消的目的。

典型病例:患者,女,38岁,2010年6月21日初诊。主诉:体检时发现左卵巢6.8cm×5.8cm大小的囊肿,右卵巢6.0cm×6.1cm大小的囊肿,伴腹痛,劳累后加重。舌暗苔白,脉弦。体检时间为经后期,排除黄体囊肿可能。李老辨证为瘀血内停,渐积成,方以桂枝茯苓丸加减:茯苓30g,桂枝、赤芍、桃仁、当归、丹皮各15g,益母草、丹参各30g、三棱、莪术各10g。6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后无特殊不适,脉细,舌淡暗苔薄白,李老在上方的基本上加水蛭3g,红花、川芎各10g,泽兰15g,六剂水煎服。三诊:无特殊不适,李老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去水蛭,加虫10g,6剂水煎服。停药1周后于经前期在当地医院行B超复查,提示子宫附件区未见囊肿。1个月后又于另家医院行B超复查,仍提示子宫附件区未见异常,卵巢囊肿消失。

按:卵巢囊肿属慢性盆腔炎炎性渗出的积液积聚于卵巢形成的炎性肿块。李老认为此属风寒湿热邪气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结于腹中而成的瘕,故用桂枝茯苓丸加减以活血化瘀,散结消,取桂枝之温通血脉而行瘀滞,取茯苓淡渗利湿以助瘀血下行,二药相配能入阴通阳;另加红花、川芎、当归、益母草、泽兰、丹参以加强桃仁、赤芍、丹皮活血化瘀之力,加用三棱、莪术、水蛭、虫以达到逐瘀散结消之目的。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3]。临床表现有身体多处抽动、发声抽动、秽语等。李老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肾,其病机特点为肝风痰火相挟,流窜经络,上扰清窍。故常以清肝豁痰通络、熄风止痉为治疗大法。

典型病例:患者,男,10岁,2008年12月1日初诊。家长代诉:不自主的咧嘴、瞪眼、张口不能自控,时轻时重,反复发作2年。李老辨证为肝风夹痰上扰。方以礞石滚痰丸合甘麦大枣汤加减:礞石、法半夏、石菖蒲、僵蚕、全蝎各10g,生地30g,蜈蚣5条,当归、白芍各20g,胆星、生龙牡、茯苓各15g。上药1料,研细做散剂分16等份,2份/日。用浮小麦20g,甘草10g,大枣10枚,8剂,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送服上散剂。二诊:服上药后,咧嘴、瞪眼之症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但出现口唇干裂,李老在上方基础上加黄连、竹叶各10g,服法同上,连服半月。3个月后电话随访,上症未发作。

按:患儿以张口、咧嘴、瞪眼一系列动摇现象为主症,属中医范畴的风,小儿体弱肝肾不足,阴虚阳亢,风气内动,挟痰上扰,痰迷心窍,故李老用猛悍重坠之礞石坠痰下气,攻逐陈积之顽痰,法半夏、石菖蒲、胆星、茯苓加强豁痰开窍之力;僵蚕、全蝎、蜈蚣、生龙牡入肝经而平肝潜阳、熄风止痉;加用生地、黄连、竹叶清热泄火以消成痰之因,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李老采用散剂,量少而力均,且用甘麦大枣汤送服,取浮小麦甘凉之性以养肝补心,甘草和中缓急,大枣甘温益气和中之性;三药甘润平和,以降化痰药祛邪伤正之弊,故见奇效。

舌 衄

舌衄属口腔科疾病,又称舌出血,《诸病源候论》最早记载“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4]。”李老认为,舌为心之苗,脾经连舌本,肾经挟舌本,肝经络舌本,舌在口中,口为胃之系,心、肝、脾胃、肾诸经之火均可灼伤舌络,迫血妄行而致舌衄。故李老常以凉血止血为主,兼清心或清脾泻胃或清肝或滋肾降火为治疗大法。

典型病例:患者,男,55岁,2008年11月16日初诊。主诉:舌面裂纹处渗血2月加重1周。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经查血常规未见异常,李老辨证为心火上炎兼肾经虚火。方以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合二至丸加减:生地25g,竹叶、川木通、生甘草各6g,白茅根、藕节各30g,小蓟、白及、生蒲黄、黄柏、女贞子、旱莲草各10g,三七粉3g。7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后舌面渗血次数明显减少。李老上方去白茅根、藕节、白及,加侧柏叶、青黛各6g,生黄芪20g,连翘10g,麦冬15g,12剂,水煎服。3个月后电话随访,舌面渗血未发作。

按:舌为心之苗窍,舌面血络丰富,心火旺盛或心经有热,或久病体虚,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火热之邪循经上炎于舌,灼伤舌络,迫血妄行。李老以生地入心肝肾之经、白茅根入胃、小蓟入心肝之经、侧柏叶入肝脾之经,善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藕节、白及入胃经而收敛止血、生蒲黄、三七粉化瘀止血,竹叶、川木通、连翘清热泻火、导热下行,青黛清肝泻火而止血,黄柏、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凉血而止血,生黄芪、麦冬益气滋阴养血,全方配伍凉血止血而不伤血,标本兼治,力小而专。

参考文献

1 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46.

2 尤昭玲.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12.

3 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77.

4 李刚,徐国榕.中医口腔病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313.

上一篇:中药灌肠配合盆腔炎治疗仪治疗盆腔炎 下一篇:温阳利尿治疗肝硬化腹水27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