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本科院校《结晶学与矿物学》教学质量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9-25 08:17:49

理工类本科院校《结晶学与矿物学》教学质量分析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学生的综合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省内“211”高校同一教师进行授课班级的该门课程成绩进行分析比较,总结《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取得的成绩,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提出改进对策,为今后《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结晶学与矿物学;教学;质量;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80-02

一、引言

《结晶学与矿物学》是地质学科基础的主干课程之一,与其他地质课程密切相关,是岩石学、矿床学、矿产勘查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等专业课的先行课程。该门课程的特点是结晶学抽象难懂、矿物学庞杂难记,特别是对相似矿物模棱两可,容易使学生产生畏学、厌学情绪[1]。贵州理工学院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进校后的第二学期开设此门课程,通过学习了《普地地质学》专业入门课,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后,开设《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对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基础,对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掌握专业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成绩统计与分析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开设《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开设班级分别是固矿131、资勘131及资勘132三个班级,共计147名学生。授课教师是一名资深教授,在省内一所“211”高校长期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学,授课经验丰富,课堂讲授精彩,学生、同行及学院领导评价较高。

此门课程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见表1~表3,为了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调研了省内一所“211”高校学生《结晶学与矿物学》的成绩,并对该校此门课程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4。

根据以上4个成绩统计表我们进行了分析:《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平时成绩的考核是综合了上课出勤率和实验课的成绩两项指标,占总成绩的30%,期末试卷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从全体(三个班级147名)考生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本次课程考试90分以上的1名,占0.7%;60分以下的19名,占12.9%。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在60~89分之间,平均成绩66.35分,成绩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其中19名不及格的学生,是上课不注意听讲、没有复习以及复习不全面、不认真所致。

与省内“211”高校学生成绩进行对比,我校学生平均成绩为66.35分,省内“211”高校学生平均成绩为75.32分,低于该校学生平均成绩8.97分;90分以上学生所占比例低于该校3.3%;60分以下的学生所占比例高于该校4.9%;及格率我校为87.1%,省内“211”高校为92%,我校低于该校4.9%。这与学生的基础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三、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

1.外聘省内其他高校资深教授进行授课,不但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在分院开展“多彩一课”活动,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为刚步入大学担任教师的博士、硕士毕业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较好。

3.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不仅促进了教学质量、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师教学与科研整体实力的提高,还为今后的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主要问题与成因

1.师资薄弱。目前省内“211”高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有专任教师、实验员、教务员共计72人,我院目前全部教职员工仅有26人。学院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较少,特别是有经验的教师更加缺乏,在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各大学校刚毕业的博士、硕士毕业生,直接进入大学的讲堂,这部分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授课质量有待加强和提高。

2.基础设施不健全。作为工科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目标,但由于学校处于建立初期,各种教学设施、教具、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无疑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3.管理不到位。由于学校新成立不足两年,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办学治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效果有待提高和完善。

4.教学方法不丰富。采用的教学方法多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运用mooc、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方法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和技巧。

5.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仅按传统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没有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充分调研,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不知道该为当前社会培养具有什么知识结构、具备什么能力和素质的人才,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五、加强与改进措施

1.加强教师教学培训,大力引进有经验的教师,提升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做好学科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训、提升工作,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科学合理地配置师资,发挥教师特长,调整学科教师结构,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2.强化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法,促使教师在相互学习、相互讨论中共同提高。

3.加大投入,保障到位。加大投入,多方筹集资金,购置专业教学用具,进行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为师生的实验教学研究提供有效地保障。大力开展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努力抓好学院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落实各学科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制度。挖掘教师合作潜力,积极促进教师开展“精彩一课”教研活动,落实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5.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找矿能力的技术人才,对于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传统课程大纲中对于理论知识要求偏高,制约了实践教学[2]。针对这种情况,改革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非常必要。增设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环节和学时,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质学中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对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操作能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1]。

6.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针对《结晶学与矿物学》的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mooc、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方法。课前教师将课件及碎片化的知识点投放到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课前就对晶体质点的生长、排列,矿物冷凝、结晶的过程,等等进行感官的认识和学习,课上再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极大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学生学习有的放矢,教师教学水平有效提高。

六、结语

经过认真分析,寻找到教学存在的差距,通过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改进措施进行《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的改革探索,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断促进《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为学生踏入社会学以致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游水凤,柳汉丰,谢文伟.高职类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的教学与改革[J].教育科学,2009,(22).

[2]汪立今,木合塔尔・买买提,刘晓疆,柴风梅,吐尔逊古丽.“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8,(2).

上一篇:高校人文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究 下一篇: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索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