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理念概述

时间:2022-09-25 07:50:47

新时期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理念概述

进入21世纪以后,多元文化的潮流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如此,因此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育理念与思路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我国高等民族声乐的主流教育理念和思路。就目前而言,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向:一是继续借鉴和吸收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二是探索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三是音乐作品创作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能够用一种辩证的态度和方式来看待、理解和实施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于借鉴和吸收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辩证思考

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种类众多,各具特色,绚丽多姿,其既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诞生和创建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及教育继续进步和发展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土壤和“营养源”。当前,信息化与网络化使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信息交流前所未有的便利、迅捷、广泛和深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每种艺术形式都正经受巨大的冲击,同时这也是对一种艺术种类自身艺术价值、艺术魅力、艺术生命力、艺术竞争力的巨大考验。就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我国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来说,如何在多元文化艺术潮流之中秉持本民族的艺术个性与审美特质成为保证自身艺术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当前我们高校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具有实效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唱腔上学习传统民歌的发声和润腔手法;在表演上对于传统戏曲和曲艺表演方式的借鉴;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应用更多的传统民族声乐曲目等等。凡此种种,无疑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巩固了民族性,但在肯定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对于这一课题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用一种更加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借鉴传统民族声乐的理念和方式问题。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声乐艺术理念和教学理念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最为重要的艺术学科研究成果之一,这也是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必须继续坚持和秉承的。但在全新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环境与背景下,如何更加准确和深刻地看待、理解、认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声乐艺术理念是我们当前需要重视和厘清的一个艺术课题。尤其是在对待传统民族声乐方面,事实上在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中同样存在着很多科学、规范、系统的声乐理念、声乐理论、演唱方法及艺术审美规格。这不仅仅存在于现今流传下来的很多古典音乐典籍之中,同时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当今的很多传统民族声乐艺术门类与形式之中。因此在对待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满足于表层的借鉴和吸收,同时更要开拓思维,不断从中挖掘、汲取和充分利用其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声乐艺术元素与“营养”,并将其充分地运用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实际教学及实践中。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本身就其来源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其本身便蕴含着核心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是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精粹与概括,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衍生和发展,因此我们当前向传统民族声乐借鉴和吸收的种种方式和方法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手段”将更多的传统民族声乐的精神、气质、个性、审美特质内化于现代民族声乐之中,藉此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们现代民族声乐的民族性特质,更加彰显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

2.对于现代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辩证思考

流行音乐,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我国取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尤其得到广大青年人的拥趸。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能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取得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和吸收能力,因此,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声乐工作者们也开始了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和流行音乐相结合的试探性探索、研究和实践。虽然当前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来讲这种“民”与“通”的结合“合适与否”、“可行与否”都远没有达到“盖棺定论”的程度,但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跨界音乐”探索对于我们民族声乐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丰富,民族声乐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和受众面的增加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我们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来说,无论最终“民”与“通”结合、创新和探索必须建立在民族声乐本身基础之上,扎实、过硬的民族声乐演唱能力和水准是这种探索的最基本前提和保障。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避免一种极端思维的出现,那就是过于追求“跨界”的概念和效果,而丢掉本身的特色。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首先,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探索和尝试不是要培养和复制出一个完全的流行歌手,根本目的在于丰富和拓展民族声乐的表现力和欣赏性。第二,就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当前艺术市场上“民”、“通”成功的范例,其成功根本原因不在于他们的演唱流行化程度有多高,而其真正的魅力恰恰在于他们在演唱流行化的声乐曲目时保证了自身的民族声乐特质,所以才产生了独特的美感和效果。因此,作为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在面对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的多元化结合尝试和试验时一定要分清“主”与“次”,何为“根基”,何为“枝蔓”,必须要有一个极为清醒的定位和认知,尤其要避免盲目追求“跨界”,避免“本末倒置”。

3.对于民族声乐艺术音乐作品多元化的辩证思考

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各种文化艺术的冲击和交融,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文化艺术市场竞争,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作为一种年轻的声乐艺术流派要想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声乐学派,不仅要在声乐演唱层面上不断完善,同时在音乐作品创作和选择上也要更加专业化、多元化。对于我们高校的民族声乐教育者来说,音乐作品创作不是我们能够把控的,但随着当前我国音乐创作专业水平的提高,作品风格类型的丰富,都给我们专业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肯定现已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对音乐作品多元化课题有一个辩证的态度和清醒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民族声乐作品的丰富和多元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也可以说,音乐作品的拓展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能够继续进步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一门极具专业性、规范性、科学性的声乐学科,其声乐表现能力和艺术拓展能力、包容能力毋庸置疑,但这一切都要以最为扎实的、高超的专业能力和水准为基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首先必须要提倡和鼓励在曲目选择上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但同时也必须要更加重视对于基本传统教学曲目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在目前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曲目对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演唱能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样化曲目的选择和拓展必须建立在学生熟练、扎实掌握传统曲目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首先一定要立足于根本,保证基础经典教学曲目的数量和演唱质量,在此基础上面向未来,积极拓展民族声乐的演唱曲目,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现力。多元化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和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和方向。但同时作为高校的民族声乐教育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用一种辩证的态度对待民族声乐多元化的课题,总而言之,就是多元化的研究和探索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理念之上,同时多元化的发展也能够更加促进民族声乐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完善,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形势下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匡祎

上一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论述 下一篇:现代学徒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