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随想

时间:2022-09-25 06:55:28

年终于过完了,在喧闹中冷清,冷清中喧闹,前前后后一个多月才算消停下来。

年是生长在土地上的,农耕文化的式微,让现在的年看上去多多少少有点矫情,缺少了实质的内核,剩下的多是形式和皮毛了。就是这些形式和皮毛,也没有多少是令人轻松蝓快的,有的甚至早已变了味。

就说过年回家吧,已经成了举世瞩目的一场大迁徒,长途奔波的艰难困苦,无奈悲情,让许多人望而生畏。即便你下定决心做一个“宅男”,什么地方都不去,与回家过年有关的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报道,在前后几十天里依然让你的内心丝毫不得安闲,用“喧闹烦乱”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样的时段你很难置身事外,享受平静。

至于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更是夹杂着许多爱恨情仇。以前有段时间曾“禁放”,禁不住了便改为“限放”。但除了“放”字,“禁”和“限”从来都是附属品,没有产生过多少实际的效果。和“放”与“不放”比较起来,“如何放”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现在“放”得实在太不讲究,太没素质,也太无厘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想怎么放就怎么,想什么钟点放就什么钟点放,想在哪个位置放就在哪个位置放,街道广场,小区院落,花园草地,空中地上,到处都可能随时炸响。甚至出现了因放炮而引爆下水井中的沼气,把井盖炸上三十米高空的奇观。总之一旦开“放”,保准让你每天24小时都不得清静。当一些人的快乐让另外一些人乐不起来的时候,或者所有人的快乐让所有人都不快乐的时候,还能算得上快乐吗?这个问题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因为目前还没听说有谁提出要维护自己半夜或凌晨不被“炸”醒的权利。

这并不奇怪,我们太喜欢热闹了,太喜欢旁若无人地扎堆乱嚷了,太难以忍受毫无生气的宁静了。我们的喧哗无处不在,甚至在国外也是出了名的。古人讲“食不言,寝不语”。现如今若在餐馆大厅里就餐,吵嚷之声足可以让你神散形离,食不甘味。倘若再有一些旁若无人、吆五喝六的猜拳行令者,那就更像一个纷乱无序的大卖场了。在这样的地方,你有权选择吃或是不吃,但无权干涉别人喧闹的“自由”。

喧闹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也许可以排解我们的某种情绪,掩饰我们的空虚与不自信,就像走夜路的独行者,只有不断地咳嗽、哼唱甚至叫喊,才能提振自己的胆气,缓解内心的恐惧。所以,这种喧闹其实是一种需求,是内心焦虑不安或无所依托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喜欢制造热闹的人,往往也是最落寞的。

假如这种喧闹仅仅属于日常生活,倒也无伤大雅。要命的是它已经渗透进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凡事追求“轰轰烈烈”,已经成了上上下下的共同症状,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概莫能免。各种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式主义及弄虚作假、劳民伤财之事,都是这种病症的具体体现。所谓的“功利”与“浮躁”,就是对这样一种“社会性喧闹”的根源性表达。

不能不说的是,教育领域也在这种“社会性喧闹”中日渐沉陷。在应试主导下,看似平静的校园,其实是暗流涌动,到处是升学竞争的刀光剑影;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压力。各种各样的检查、评估、评比,让学校应接不暇,不堪其扰,以至于成为各种问题与矛盾的纷争之所和媒体炒作的热点地带。而由应试生发的教育产业的巨大利益,更是激发了整个社会“参与”教育的热情,使教育成为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市场:培训机构、补习班点、教辅资料、考试秘籍、教育中介、职业抢手、学习器材、作弊工具……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各种聒噪甚嚣尘上;研考、艺考、自主招考、高考、中考、托福、雅思……从岁初到年末,时时“烽烟四起”,到处“杀声震天”,真可谓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无一日可得清静。

静不下来的校园,将找不到自己的灵魂;静不下来的教育。会迷失掉自己的方向。

忽然想起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来,其所描述的这样一种“闹中取静”的境界,是“心远地自偏”的结果,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只有勇于自我放逐,放得下功利之心,耐得住尘世寂寞,才能居闹市而自清静,才能为灵魂找到稳妥的栖息之所。

在这样一个浮躁不堪、喧闹无比的时代,我们的学校如何自处,才能实现“心远地自偏”的洁身自好?我们的教育从何突围,才能摆脱功利世俗的无数牵绊而回归本质?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值得我们进行具有自省意味的深入思考呢?

人世多喧闹,自然很宁静。如果要回归自然,就先从学会宁静开始吧!

上一篇:寄宿带来的困惑 下一篇:绽放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