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与解蔽黑格尔自然美理论的探析

时间:2022-09-25 06:14:29

遮蔽与解蔽黑格尔自然美理论的探析

摘 要:在当代世界,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危机,使在人类社会中本就处于重要地位的自然,有了更加鲜明的突出地位,在此背景下,自然美也就备受瞩目。自然美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他在其美学体系中欲将自然美排除其美学展开论述时却亦因此对自然美从晦暗中解蔽,使得自然美在他那里处于一个有趣的地位,既得到了精彩的论述,又遭遇到尴尬的地位,本文试图对此加以辨析和评估。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自然美

中图分类号:B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075-02

在集中体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美学》第一卷中,黑格尔开篇便抛出他的美学基本观点,“我们学科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哲学’”,以此正名后展开他的美学思想的阐述。随后其第一步就是阐述其美学的范围和地位,在这一部分中一开始黑格尔便抛出了论断:“根据‘艺术哲学’这个名称,我们就把自然美除开了。”[1]4

对于这一著名论断,对于自然美的论述不言而喻。考察黑格尔美学思想,他基于“艺术的哲学”的美学体系建构将自然美排除在美学之外,进而在整个体系中对自然美进行贬低,以至某种程度的遮蔽。但是在其体系深入建构的过程中,宏观来说自然美本身是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在其体系内自然美又得到论述,同时自然美要成为其美学体系中走向理想或艺术美的坚实的踏脚石,且在艺术、艺术美中也不可能完全清除掉自然美,在这样强大的张力下,使黑格尔其美学中对自然美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从而对自然美也达成了解蔽。

故此,对黑格尔自然美思想的探讨,无论是对于黑格尔美学体系的研究,还是对此种有趣现象的探讨,及其对现实的启示来说都是有极大意义的,本文讨论亦由此而起。

一、美学体系及自然美地位的辨明

黑格尔美学思想以体系呈现,自然美更不是单独体,是其艺术哲学精密体系上的不可缺少的一环,要探讨自然美,也需要在辨明其体系之中方能明晰。

其美学体系基础是其哲学体系,而全部体系的基石是理念或绝对理念(区别于柏拉图脱离感性世界超然独立的理念,而是客观存在于感性世界的万事万物中)。据此建立起包罗万象的,贯穿辩证法和历史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基于此,认为一切皆可知,可以由现象到达本质,真正真实的是现象背后的思想亦理念,这普遍的、一般的不能由感觉把握只能由思维把握的本质。

理念本身包含差异面、矛盾,且永远处于正(肯定)、反(否定)、合(否定的否定)的辩证运动中。黑格尔的理念定义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1]135。即理念包含:概念(正)、实在(反)、二者的统一(合)。概念是抽象的普遍性,体现概念的客观实在即是个别具体事物,二者都是片面的;概念本身包含体现它的客观存在为其对立面或另一体,通过否定本身的抽象性而化为客观实在,又否定客观实在的抽象的特殊性的辩证过程达到统一。达到否定原来的抽象的片面的普遍性和客观实在的特殊性,又在较高阶段保存了双方的本质,这才是真实,也才是理念。理念就是绝对,就是心灵或精神,是弥漫宇宙普遍的绝对无限的心灵。且理念的辩证运动是自生自发的,在不断自运动中活动、发展。

黑格尔对美即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定义,也在以理念为基点的哲学体系中得到说明:理念或心灵是自在自为的,它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并是由其自生发或“设立”的,理念或心灵这个主体和他的对象或客体是对立又统一的。客体是主体在它自身中设立的另一体,在设立之中就否定了有限心灵和个别具体事物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相反相成。经过否定和否定的否定双方统一达到理念。在此过程中从理性思维见出理念就见出真,这是哲学的事,而从感性形象中见出理念就是美,这是艺术的事。美虽是在感性中见出,但见出理念,故与真联系在一起。因此美享有理念无限的、自由的性质,不受知解力的局限,不受欲念和目的限制。

进一步讲,艺术相较于自然感性事物因为是心灵的创造物能通过自身指引到理念,故更高、更纯粹、更真实;但在艺术中要避免概念的纯粹抽象普遍性的片面性,所以美必须显现为感性形式,使感性事物提升到心灵高度于其中见出概念与实在更高级的合题即理念,从而避免了完全机械的逼肖自然和抽象的图解。

正是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黑格尔展开了他的以艺术美为中心,主要包括三方面:关于美或艺术美的一般理论,艺术美的历史发展类型及艺术美的具体即具体的分门别类的艺术(主要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歌)的种属关系的体系为内容的三卷本的《美学》的论述。关于自然美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第一卷的两处:开篇论美学的范围和地位的自然美和艺术美部分;另在其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部分的第二章自然美部分。在其论述中前者旨在抛出其美学体系把自然美排除开,后面则具体讨论自然美,然后证明自然美的缺陷,使自然美作为黑格尔美学体系中前进到艺术美理论的被他贬低的却坚实的踏脚石。

二、自然美的呈现及作为艺术美的踏脚石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下展开的自然美的阐述,开篇就给出了前文所提到的把自然美排除于艺术哲学的美学学科之外的尴尬难堪的著名论断,在他看来:

首先,“艺术美高于自然,是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1]4。这从两方面来说,一是从形式看相比自然,任何一个经过头脑的东西,即使是幻想也见出了心灵活动的自由,故比自然产品要高;同时从内容来看自然物是绝对必然的,本身是没有自意识的,是不自由的,其不被作为独立自为的东西来看,故不可能作为美来看待。

其次,黑格尔认为仅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因为心灵与理念相同,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其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才是真正的美。就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反映,它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1]5自然物自身达不到自觉的呈现。

最后,黑格尔列举在历史上无论人们怎样谈论自然美,“从来却没有人想要把自然事物的美单提出来看,就它来成立一种科学,或做出系统的说明”。对于自然只有从效用等方面来对自然事物研究的科学。“但人们从来没有单从美的观点,把自然界事物提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研究。我们感觉到就自然美来说,概念即不确定,没有什么标准,因此,这种比较研究就不会有什么意思。”[1]5这些论断可以看出黑格尔的世界等级体系,有机物总高于无机物,愈是与心灵、理念相近愈自由,愈高级,所以他贬低、轻视自然美。同时历史没有的探讨未必是由于不能加以探讨。

黑格尔哲学体系贯穿的等级体系中自然是理念发展的低级阶段,在自然阶段虽概念突破纯概念转化为自然界,也是理念的表现或显现,但在自然中理念显现因未达到自为故很不完善充分,是低级浅近的。以此,在论及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部分中论述自然美时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1]149在自然本身内也有等级分化,即因概念在实在中得到存在,但成为理念的方式不同而分化的等级。主要考量理念的显现程度,能不能见出主体观念性的统一或灵魂,概念与实在二者是否达到统一。他认为自然经过了机械性、物理性到有机性的发展阶段,在自然里概念只有到了有生命的有机的自然及生命里才是理念的一种现实,而无机的自然不符合理念。故在自然里除了到了生命的阶段外见不出美,而即使到了生命阶段理念也还是在直接的感性形式里存在,之所以称此为美是因为“自然美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意识而美。”[1]160

论及生命的美,他认为:对于自然生命要“见出生气灌注”;主体观照时感官对现象要融为协调一致的不出现目的,既是具体感性的客观事物,又在观念性统一的统一体中才见出美;这主体的统一在有机的生物上表现为灵魂的情感,但是否真正见出这样的灵魂情感,即见出美,要注意区别有可能是因为有限经验的习惯,或者依据孤立定性去推理这两种非真正的检出美的观照方式,真正的适合审美观照的方式仅只是涉及存在的直接外在方面又涉及内在本质的敏感,它在观照时把两方面统摄于统一体(但只能产生一种概念的朦胧预感,不能使概念作为概念呈现于意识)中;以此自然在具体的概念和理念的感性显现处成为美。在此黑格尔论述中一方面贬低自然认为其无美,另一方面他的论述又论成自然仍可以被见出美,何以呈现,审美观照如何得以站立,这对自然美达成解蔽。

稍后黑格尔对自然美这样定义:“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直接与材料统一的,形式就直接生活在材料里,作为材料的真正本质和赋予形状的力量。这番话可以作为现阶段的美的一般定义。”[1]168

据此他对自然美在观照中何以能显现出美列了三类:“根据对于生命的观念,根据对于审美的真正概念的预感,以及惯见的类型在正常现象中所现出的本质上的差异,就说一个动物美或丑”;被观照的对象“一方面只有一系列复杂的对象和外在联系在一起的许多的有机或无机的形体……另一方面在这种万象纷呈中去现出一种愉快的动人的外在和谐,引人入胜。”“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以此来看自然所具有的美:整齐一律、平衡对称,规律、和谐等形式美;及感性材料等的美。

但依据美的定义,自然不能充分显现理念。不用说完全自在的无机界,有机界也不能达到自在自为的观照。即使在生命的最高级存在人的生命中,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灵两方面,都存在缺陷即其存在在本质上是有限的,这种有限与其概念不符合。心灵是直接有限现实,它在的知识、意志、行动和命运等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形。心灵不能在客观存在的有限性及其附带的局限性和外在的必然性之中直接观照和欣赏它的真正自由,无法在感性中见出理念,而这种自由的需要就必然要在另一个较高的领域才能实现。

因此黑格尔认为“这真实的东西从它有时间性的环境中,从它在有限事物行列中浪游的迷途中,解脱出来,才能获得一种外在的显现,这外在的显现是人看到的不是自然与散文世界的贫乏,而是一种与真实相适应的客观存在,而这客观存在也显现为自由独立的,因为它的定性是从它本身得到的,而不是从其他事物外加到它身上的。”[1]195-196即是说要达到理想的美,从感性中见出理念,需要从不能自在自为的自然美这块踏脚石上进入较高领域――艺术这一心灵自在自为的领域,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自然美在其体系中的角色便完成了。

三、遮蔽与解蔽

在黑格尔按其精密体系的架构中,为能在坚实的踏脚石上登上其美学的理想之地――艺术,而展开了认为自然美应排除于美的科学之外的浅近低级之美的论述。在对自然以无机到有机到生命各阶段渐次升高的美,及其如何呈现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自然美得以从晦暗的自然物中解蔽显现,同时在论述中也涉及审美主体,及对象如何显现美等重要的自然美问题,做了极有价值的论述从而对自然美及其在整个美学领域达成对自然美的解蔽。

但也正是由于黑格尔对于体系、等级的严密追求,使得黑格尔在以理念为全部基础的哲学和美学体系中,在理性主义的原则下要坚持其体系的始终的一致,对其体系的某些不妥并未足够重视。可以说他并未能有足够坚实的证据把自然美排除在其体系之外,在其体系内艺术美与自然同源于理念,为心灵见出,即使是不完善,但并不妨碍自然美作为研究对象;再后来论述自然美时,把一切都建构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定义下,去对自然美框架,说自然美和理想美具有同样的内容,在自然美框架下即其已经符合美的定义后,却又在自然美中找不出符合的地方以证明排除自然美,好比人类伦理关系中母亲分娩出了子女却寻找与之不同之处然后否认二者的关系;其在自然美之中的等级分化中一方面认为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生命其他等级中见不出美,但是在无机界的结晶体的形式材料,在自然风景中能契合感发而美;动物的美在审美上只是靠猜想,见出理念的朦胧预感;在自然美的讨论中人被分裂为人体和灵魂等。这些可以认作是黑格尔美学体系内部对自然美的遮蔽。

黑格尔在自然美的论述中所含蕴的并不仅仅是如此鄙陋之析,如人之探幽因人之力未逮故所见者亦少芳芬。黑格尔对自然美的论述的遮蔽与解蔽,都是值得后继者所关注的,在反思中,在我们的时代中见出真理的光芒。从外部来说就其在文本中所显现出来遮蔽,是忽视了美的层次,美感生发是真正的美,是在人与世界的“交互往来”中朝向审美向度才见出的,而交往时深刻地根植于自然,我们不是活在即成的事实,也非活在已安排好的逻辑演绎里,而是在活生生的交往中;在交往受挫,或暂息之后才有了停下来认识的必要可能,才展开了我们的文化世界,关于美的固定的符号的指认和理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发现的。黑格尔在其理念论、逻辑框架、等级体系的强力惯性下,未能看到美的不同层次,真正的美在交往中呈现,所以涵括在美中的都在人类的历史展开中呈现的事实,虽然其也有辩证的运动过程,但是世界并非如其所说都已在绝对精神的种子里包含了一切,就穷尽美所含真义,其体系虽欲以排除自然美而遮蔽,却又因其体系的强力思想的精深而使之于晦暗中达成解蔽。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英]鲍桑葵[M].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张法.美学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中职生人际关系总体情况调查 下一篇:浅析高校蒙汉兼通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