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靠补贴不如靠政策

时间:2022-09-25 05:43:15

国企改革:靠补贴不如靠政策

国企改革动机可能是“综合性”的,或为寻求扩张使然,或为需要融资使然,但原则只有一条――必须透明。

政府补贴对于企业发展、产业扶持等正作用不言而喻,但有些公司却长期依赖补贴扭亏为盈,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其投资价值将会大大缩水”。

八成上市公司靠补助扭亏

近日,随着福成五丰等最后161家公司公布2014年半年报,沪深两市2537家公司中报披露工作收官。A股2537家公司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3.68万亿元,同比增长6.4%,实现净利润1.2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虽然,中国石油、中国国航、建设银行等行业巨头位居利润排行榜前列,日进斗金,但细看之下,在这份成绩单中却有不少“水分”,上市公司的“骄人”业绩并不全是靠自己主营业务挣来的。

Wind资讯统计显示,2014年上半年共有2235家上市公司在2014年半年报中披露收到政府补助,合计收到政府补助高达322.63亿元,收到补助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公布半年报公司数量的88.1%。这些公司大多是中央国有企业。部分公司所获政府补助甚至远远高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获得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不仅数量增加了52家,总金额也同比增加34.36%。根据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分类,其中获得补助的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有1182家,地方国企所属上市公司有557家,中央国有企业所属上市公司有289家。

在2235家获得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公司业绩与“补药”息息相关,部分上市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远大于其主营业务产生的净利润,有的上市公司干脆就依靠政府补助盈利,如果去除政府补助则立马陷入亏损状态。以露笑科技为例,其2014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61.6241万元,但其获得的政府补助就有461.5102万元,这意味着去掉政府补助后,露笑科技可能的“净利润”只有1139元,而政府补助的461万元是这一可能“净利润”的4052倍。

牛市动力所在

虽然,一部分企业的利润是与获取政府补贴息息相关,但是,“国有企业改革等良好的业绩改善预期已经出现了。”一家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10月份一定要重视国企改革的机会,国企改革意义很可能会像股权分置改革引领2006年―2007年大牛市一样,成为牛市的引擎。

从事资本投资的人眼光敏锐程度总是超乎想象。华鑫证券认为,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进入下半年后,新一轮国企改革浪潮在全国各地加速推进。多家央企率先试点,十多个地方省市也已公布国企改革方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本轮国企改革的重点,旨在改变国企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并激活整体经济活力。

政策面上,政府的改革决心增强了以改革释放红利的预期;资金面上,来自房地产、理财产品乃至境外投资者的资金也蓄积起相当的流动性。业内多认为,进入下半年后,新一轮国企改革浪潮将在全国各地加速推进。以中国石化为例子,这只体量庞大的蓝筹股,此前一直因为缺乏好的业绩成长预期而不受市场追捧。但是,今年中国石化推出改革方案至今,股价从最低的3.85元涨到最高的5.76元涨幅约50%,远远超过大盘涨幅。

对接国际资本

“国企改革”已属老生常谈,但背后折射了大背景确涉及到了真金白银,因此成了国企本轮改革的焦点。

在1990年代,央企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确定业务扩张边界。而如今,改革目标已被放在了加速企业国际化扩张和寻求全球资源的层面之上。前一轮改革旨在搭建央企系统的内部架构,是一次“内向型”的改革,须借助于A股和境内资本市场的融资;而这一轮改革则可以看作寻找巨舰入海的航道,是一次“外向型”的改革,应把企业主体置于国际资本平台之上。

在阿里巴巴IPO“弃港赴美”和李嘉诚“撤资”的背景下,不久前,中信泰富宣布正与母公司中国中信集团商讨收购主要业务平台中信股份100%股权。这是直属国务院的中央企业首宗借壳香港子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案例,且有一定的代表性。上市成功后,中信集团的注册地将改为香港,成为第一家在香港注册并控股中国内地大型金融集团的中央控股国有企业。

中信本身作为改革的标志性意义不容忽视。财政部此前保持对中信集团100%的控股,即对中信股份亦是100%控股,此次上市后,财政部的持股比例将一次性减持到70%,未来财政部还将进一步减持中信股份的股权比例至30%。如果在香港上市后,中信集团能够成为央企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典范,我们才可以说,中信是又一次借助香港的阵地,充当了改革的排头兵。

不过,就中国国企改革的历程而言,从来都不缺乏以上这种乐观的解读。事实上,在内部金融市场管制和封闭并存的环境之下,大型央企登陆国际资本市场既是一种特权,更是一种风险。在境内市场,这些风险可能司空见惯,而国际资本市场的不同在于,可以让它们更隐秘,也可以把它们成倍放大。

高层对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早已定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曾说,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改革的关键是公开透明。

上一篇:贝因美“寻靠山”恒天然 下一篇:如何理财最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