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时间:2022-09-25 02:09:56

摘 要:以实例阐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词:知识迁移能力;举一反三;持之以恒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在20年人类所创造的知识总量是

过去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知识的总和,我们能苛求自己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吗?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我们应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去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由学会知识发展到运用知识,乃至会学知识。这里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笔者鉴于自身教学探索的程度和角度所限,侧重谈一谈初中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无意识地进行了一些知识迁移能力训练,如:结合课后练习布置了一些语文训练题,或者进行一些写作片段练习。但这种训练不是系统的、持久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仅仅满足于把知识讲述清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教学思想,这实际上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区别,更是浅与深、落后与先进的区别,是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其尤深者见蛟龙”的区别。我们在社会中常常感叹的那些高分低能的现象,究其原因:分高,就是知识概念掌握的牢固;低能,就是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差所导致的。由此看来,在我们的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即知识迁移能力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

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并不是语文教学中新的话题和内容,这里只是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系统地、持久地进行训练,使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不再是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后富裕时间的副产品。在初一语文第一册《春》一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和训练是本文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明白什么是文章朗读中的重音、轻声、短停、拖音以及它们的作用等知识,更应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朗读其他文章,例如:《纸船》中的诗句如果运用这些朗读技巧处理好,就很容易体会诗歌的感情抒发。长期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在朗读中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赏析》一文的教学中,只让学生明白诗歌赏析分语言赏析和艺术特色两步骤,即使这两点知识给学生分析得再详细、再透彻,那也只是“涉浅水者见虾”;如果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赏析知识和方法分析《渔歌子》等诗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那就无异于“其尤深者见蛟龙”。学习《最后一课》,如果只是让学生明白作者对小弗朗士的表现是先抑后扬;表现最后一课时将平时上课情景与之进行对比,并用“钢笔的沙沙声”和“金甲虫”的飞动来烘托课堂气氛;表现韩麦尔先生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情描

写……这些是很不够的,如果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烘托以及人物描法表现自己经历的一堂课,这不仅对这些写作技巧有更深切的体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已将老师讲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了。《读孟尝君传》,教师在讲析时告诉了学生驳论文的写作技巧和思路,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引导学生针对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驳之以“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自我展示才华,偏要老死于槽枥之间”,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岂不是更上一层楼?

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表现天气,而不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写一篇祥子在《寒风与大雪中》的作文训练,那无异于藏青虹与匣中,长此以往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就会像宝剑锈蚀于匣中一样褪去其应有的光芒。告诉学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如何描写儿童游戏,再让学生尝试用一系列动词口头表现自己喜爱的游戏过程;讲述《浓烟和烟囱》的故事,让学生当堂口头讲述一则自己编撰的寓言故事,哪怕故事编得如何幼稚,也无异于既给了学生金子,也给了他们点金的手指。

当然,初中语文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远非以上这些,因而需要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也远非如此。我们相信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且持之以恒地培养迁移能力,“集腋成裘,积沙成塔”,长此以往,善莫大焉。

一、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个具有朗读能力、口头表述能力、写作能力、赏析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学生,必然是一个语文整体素质很高的学生,必然是一个不仅能学会知识,而且也会学知识的人才。在教学中我们会碰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因病请假很长时间,落下很多课程和知识点未学,但在考试中他们成绩并不比很多一堂课未落下而学习很用功的学生差,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运用知识能力较强和综合素质较高,因此,他们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迁移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古有“纸上谈兵”兵败身死的教训,更有“清谈误国”之警语,今天若学生只掌握死的知识和概念而不会、不愿实践,虽不至误国殃民,却会造就大批“高分低能”无用之才。

三、迁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好就好在一个“用”字,当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感觉到知识掌握得太少、太浅,犹如蜻蜓点水,他们便会去复习、去翻阅、去查找有关知识,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的感受和掌握自然要比死记硬背深刻得多。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正是含着这层意思吗?还有在前面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感受到,课堂上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必然会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也有助于避免“填鸭式”或“一言堂”式的教学,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与其他能力一样,也必然有章可循,任何随意性训练都是不可取的。根据笔者教学经验和体会,我以为应坚持如下原则:

第一,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要水到渠成。在前文论文中可以看出,学生任何知识的迁移训练,都必须建立在对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只有“胸中有丘壑”,“成竹在胸”,才能“挥洒自如”。

第二,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必须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知识迁移训练时要考虑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活阅历、基础坚实与否,不可拔苗助长,否则,超出学生能力,挫伤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结果会适得其反。相反,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切忌随意性地即兴发挥,应有目的、有系统,长期地进行。反之,“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

21世纪的中国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将语文教学改革推到了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本文就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出一点肤浅的看法,以此作为自己对语文教学改革号召的积极回应。相应有更多有志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同仁,已经并继续探索着新的教学思路,共同丰富和繁荣我们的语文教研工作,正积极迎接21世纪我们对语文教改的挑战和希望。

参考文献:

王喜春.浅谈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09(14).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

上一篇:培养读图能力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