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护津 菊萸相伴

时间:2022-09-25 01:21:28

秋季护津 菊萸相伴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气候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初入秋令,天气仍然很热,但晚间已逐渐凉爽,日夜温差较大,所以有“立秋早晚凉”之说。秋分以后,云淡天高,凉风习习,晴多雨少。这一气候特点,人们常常用“秋高气爽”来形容。此时瓜果谷物成熟收获,树木花草渐渐凋谢。晚秋则初霜降临晨间,气候逐渐转冷。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从“夏长”到“秋收”是自然阴阳的变化,而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由“长”到“收”改变。秋气与人体肺脏相应,故有“秋气通于肺”的说法。肺主气,司呼吸,以鼻窍与大气相连,以皮肤汗孔与外界相通。顺应秋天的气候,使肺脏得到滋养,能保持肺气清,呼吸平,汗孔由疏转闭,为冬天做好准备。正如古代医家在《黄帝内经》中指导我们的一样:“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养生保健应遵循“养收”这一原则。

防燥润肺 养阴敛神

燥,是秋令的主气。由于这种干燥的气候,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人体的津液也容易缺乏,因此可使人感到咽喉干痒、鼻腔干燥、皮肤干涩等不适。肺与皮毛相连,而且非常娇嫩,不耐干燥,若有外邪侵犯,肺脏的清润、宣发、肃降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而出现咳嗽,甚至痰中带血。古人把肺比喻成悬挂着的金钟,若有秋燥犯肺,就会使肺的金钟鸣响而出现咳嗽。这个比喻也可以使我们牢记秋季养肺的重要性。为了防燥,就要补充水分,保护人体的津液。室内过于干燥时,可以适当洒水、拖地,保持一定的湿度,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加湿器来保证夜晚睡眠时室内达到一定的湿度。人体补充水分,可以通过多饮水,不要等到口干舌燥再去饮水,要时时记得补充水分。还可以通过多吃如梨、苹果、荸荠、甘蔗之类含汁液丰富的水果,来补充水分。秋凉后,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恢复,脾胃功能逐渐好起来,可以适当选用莲子、山药、扁豆、人参、银耳、燕窝、琼玉膏、二冬膏等补品。此外,中医养生还相当重视内补,就是用口中的唾液来补充水分。唾液又称为“玉液”,是人体宝贵的津液,晨起或空闲静坐时用舌头在口腔中搅动,待口中充满唾液时,慢慢分三口吞下,同时用意念想唾液下输至丹田,并随气血敷布全身。这种方法中医叫做“赤龙搅海”。“赤龙”喻舌头,可谓形象生动。此法简单实用,长期坚持,相信您能收到满意效果。

进入秋季,白昼变短,夜晚提前,晚间凉爽,可以早些就寝,消除夏季暑热难寐遗留的疲倦。但仍要早起,即《黄帝内经》中说的“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起身后可进行一些动作不大、强度较小的活动,一方面顺应秋季“养收”的气候趋势,另一方面防汗出过度,防晨间凉风侵犯人体致病。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要注意适时增减衣服。人体从夏天过渡过来,不宜马上添加厚衣服,要给机体一个适应的过程。晚间早睡,可以使意志安宁清静,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不使意志外驰,保持肺气宣降有度。夏季因高温而缩短的工作时间,入秋后也要恢复正常了。秋天,衣着厚薄适宜,人的头脑清醒,活动能力强,与春季一样,也是工作和学习的大好时光。莫让年华付流水,要把握好效率最高的春秋二季。

登高畅情 菊萸相伴

秋天虽然是丰收的季节。但许多人在秋天会对凄风愁雨、草木凋零触景生情,回忆往昔,多愁善感,悲观抑郁,这样容易使人心绪波动不定,寝寐不安,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的生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指导我们秋季养生要“使志安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好的方法。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古人以奇数为阳,九为阳之极数,两阳相重,故曰“重阳”,又名“重九”。相传古人在这一天全家人做香囊盛茱萸,闭门锁户,老老少少一齐登山,饮酒,以避灾难。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重阳节的生动写照。诗中的“登高”、“插茱萸”,还有赏菊、饮酒等都是重阳节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快气氛,而且对于秋季的养生保健也有积极的作用。

重阳之时,秋高气爽,登高望远,绚丽风光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对缓解悲观情绪、放松心情是极有益处的。我国古代文人因此抒情的作品很多。比如诗仙李白的“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刘长卿的“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悬楼西”等,都是吟咏登高活动的名句。登高望远,既锻炼了腿脚,对形体健康有利;又开阔了眼界,对精神健康有益。有现代研究表明,登山有益于增强心肺功能,同时还起到减肥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这也可能是重阳节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现在把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组织老人们集体登山和秋季旅游,的确是很有意义的活动。需要说明的是,登山是一种强度较大的运动形式,也只能是锻炼形式的一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健康状况进行选择。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的人,或者是手术后正在康复的人和体质较差的老年人等,都不是这一运动的理想对象,因此不能盲目追求。

重阳插茱萸这一民俗活动大约起源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说:“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言辟恶气而御初寒。”从汉代开始,人们习惯于将茱萸切碎装入香袋佩戴。也就是说茱萸是人们自古以来都比较重视的药物。茱萸是我国传统的植物药,因产于古代吴越地区(今浙江一带)的质量最好,被认为是地道药材,故人药时以“吴茱萸”名之,也有“越椒”之名。中医学认为吴茱萸性温热,气味芳香,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有明显的驱蛔虫、抗细菌和兴奋神经中枢的作用。茱萸中还有一种叫做山茱萸,我国北方地区多见,它是扶助正气的良药,具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山茱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看来古人在重阳节用茱萸来“免灾”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秋天是盛开的季节,因此赏菊、饮酒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之一。古代人们在金秋时节,常将赏菊、游宴、赋诗联系在一起,是相当盛大的事情。唐朝时,人们还有插的习俗,都城长安簪菊之风极盛,女人插,男人也插,杜牧描绘当时的情景,留下了“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的佳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描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堪称千古绝唱。饮酒的习惯也比较普遍,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祛疾延年,而且还把作为长寿的象征。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实人们的喜爱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很常用的中药材,中医学认为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药理研究认为有抗菌、抗病毒、抗螺旋体、消炎和保护血管等作用,常把它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的治疗,疗效显著。因此,秋季赏菊和饮菊酒、菊茶,对调畅情志、养生保健有着积极地意义。

上一篇:手抖不停为哪般 下一篇:慢咀嚼 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