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学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9-25 12:48:48

《望庐山瀑布》教学思考与实践

摘 要:《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景物具体生动、形象直观、想象丰富,堪称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代表诗篇。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围绕李白“诗仙”的雅号,从“仙”字入手。要了解诗人,奠定“仙”气;初读古诗,探寻“仙”气;拓展联想,丰富“仙”气;多维诵读,展现“仙”气。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仙;古诗;联想;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87-01

唐朝诗人李白一生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被后人称为诗仙。语文教材中也大量选用了李白的诗作,以作为学生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苏教版三年级编选了李白的著名诗篇《望庐山瀑布》,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教师可围绕李白“诗仙”的雅号,以“仙”字入手,进行如下的教学。

一、了解诗人,奠定“仙”气

有怎样的作者,就会写出怎样的作品。因此,对一首古诗进行解读时,教师和学生需要对诗人有所了解,只有真正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才能更好更快地走进诗歌的内核深处。在教学李白这首《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在揭示诗题之后,就迅速地为学生出示了李白的生平资料,对李白一生的经历,尤其是对其诗作的风格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他奇特而豪放的诗作风格。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引领学生回忆曾经背诵过的李白的诗歌,如《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回忆对李白的诗歌进行初步的感知与理解,从而为即将展开的诗作风格的探寻与感知奠定基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对诗歌的内容和大意进行讲解,而是紧扣诗人的资料与生平,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进行铺垫。

二、初读古诗,探寻“仙”气

既然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那么这首《望庐山瀑布》是否也镌刻着浓郁的诗仙色彩呢?教师在解读这首诗歌时发现作者不仅用自身的眼光和视角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同时也融入了自身广阔、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将庐山瀑布的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将诗仙的豪放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仙的风采呢?教师可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初步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学生虽然对古诗的理解还处于懵懂状态,但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引领学生在古诗中寻找李白留下的仙气。学生在深入阅读中,探寻出以下诗句:生紫烟、挂、飞流直下、三千尺、银河落九天……以“具有仙气”作为阅读、探寻的标准,学生的认知就不再是纯粹性的阅读,而是融入了自身的认知理解维度的对比辨析,是学生深入感知仙气的重要组成步骤。

三、拓展联想,丰富“仙”气

李白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称为“诗仙”,主要在于他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和充满灵动智慧的遣词造句艺术。因此,在W生初步感知古诗中洋溢的仙气之后,教师不能将教学止步于此,而要引领学生在不断想象的过程中感受这些灵动语言背后所展现的奇妙境界。以教学“挂”字为例,教师适时追问:“这个字如此普通,为什么会有仙气呢?”很多学生纷纷指出:这个“挂”字将眼前的瀑布紧贴在山壁上的情形描写得惟妙惟肖。看似普通的一个字,却彰显出独到的语言文字功底,起到绝佳的表达效果。此时,教师则再度引导学生想象:“从这个挂字,你仿佛已经看到了什么?”学生在想象中逐步感受到瀑布向下流动的速度太快,以至于像挂在峭壁上一样,从侧面展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正是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学生才能紧扣这些彰显出浓郁仙气的语言,真正感受到庐山瀑布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与诗人进行对话,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多维诵读,展现“仙”气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文本中所蕴含的意味,他们难以真正理解。教师切不可将学生理解不了的内容直接强行地进行灌输,而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通过最为适切妥帖的方法来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性感知。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仙气可以探寻、可以阐发,但要想让其真正融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要借助多重形式的诵读,在诵读中感知与深入,从而更好地促进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比如,在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首诗所蕴含的仙气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这种仙气,并将这种仙气融入到生命意识深处。教师可以通过朗诵速度快慢的调整、语调高低的变化、韵律感的和谐等多重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如“生紫烟”的虚无缥缈,“挂前川”的熨帖着力,“三千尺”的极度夸张,“银河落九天”的丰富想象,都可以通过对朗诵速度快慢的调整、语调高低的变化表现出来。在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体验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诗歌朗诵的视频,为学生的朗诵提供模仿和借鉴,促进学生朗读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同的诗人会有着不同的风格,诗人的表达风格在诗作中都会留下鲜明的烙印。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教师正是紧扣作者“诗仙”的特点,引领学生经历了奠定“仙”气、探寻“仙”气、丰富“仙”气、展现“仙”气的过程,启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气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陶乐,卓娜.李白、杜甫、王昌龄绝句艺术比较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谢天卓.古诗教学,不妨从诗人的风格入手[J].小学教学研究,2014(11).

上一篇:试分析高中历史新课堂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下一篇:新供给经济学的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