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时间:2022-09-24 10:34:33

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摘 要] 福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区域经济基础和优势,但也存在着城市化进程仍显滞缓、投资环境不够优化、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作为沿海省份,福建必须充分发挥现已具备的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这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文化资源;旅游港口城市;区域特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112-03

[基金项目] 2006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福建在地理位置上与台湾隔海相望,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带的中心,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大沿海城市,不仅是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中心枢纽,而且还拥有独特秀丽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因而,打造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是福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建设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是福建文化强省战略的最佳选择

1.福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福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厦门、泉州、漳州三大沿海城市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唐代,泉州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与泉州进行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数以万计的外国商人、使节和教徒络绎不绝地远涉重洋,来到泉州从事贸易、旅游或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呈现出旅游商贸繁荣景象。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和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入福建,厦门、泉州、漳州等沿海城市都留下大量的宗教遗迹,使福建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美誉。福建省枕山面海,景色绚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灿若繁星,文物界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福建”之说。仅泉州市被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就有800多处,其中部级24处,省级140处,主要有反映海川交通史的九口山祈风崖刻、宋代古船;有唐代来福建传教的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有并称古代“三大丛林”的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有全国最大的道教石刻老君岩像;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和世界唯一的摩尼教佛像石刻;有代表古代建设杰出成就的洛阳桥、安平桥、东西塔;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此外,还有被台湾人民称为“开台烈祖”的郑成功陵墓和史迹,以及在台湾民间有着广泛影响的安溪清水岩祖师庙、泉州天后宫、厦门关帝庙等蕴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奇特秀丽的风景。

2.具有良好的区域经济基础和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有许多县已进入“最发达100强县”前50名。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福建在致力于培植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鞋帽、建材陶瓷、食品饮料、建筑房地产基础上,把旅游业作为第六大支柱产业,已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福建省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82.9公里,公路质量不断提升,二级以上公路达1048公里。机场目前已开通包括至中国香港、菲律宾马尼拉包机航线在内的十几条航线,跨入全国40个吞吐量最大的空港之列,并已开辟多条国际国内集装箱运输航线,为旅游带动贸易发展创造了优势条件。

3.具有发达的区域特色产业

福建以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延伸特色产业链,引导“块状”经济向“链状”经济方向升级。打响了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永春“中国芦柑之乡”、安溪“中国乌龙茶之乡”、德化“中国工艺陶瓷之乡”等众多品牌,提高了商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全省已初步培植形成了石化产业链、信息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鞋业产业链、建材陶瓷产业链和食品饮料产业链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福建打造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自然资源基础。

二、福建发展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仍显滞缓

虽然,近年来,福建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但城市化率仅为41.3%,尚未达到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的平均水平。根据同年度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93%以上的经济发展水平测算,福建潜在的城市化率应在60%以上。中心城市规模实力及辐射功能仍显不足。原有城市化基础较薄弱,城市规划较滞后,建成区面积扩大缓慢,人口集中和产业聚集程度不高,城市服务功能偏弱,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影响旅游业的进程。

2.投资环境不够优化,对外开放仍有薄弱环节

(1)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足,尤其是港口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经过多年的努力,基础设施建设已趋于完善,但要引进大资本、承接大项目,基础设施硬环境配套能力仍显不足。尤其是城市港口资源丰富,拥有可供建港岸线长近1450公里,但目前开发建设不足且存在口岸服务功能不完善、港口布局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弊端,港口资源优势发挥不足。

(2)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现有引资载体建设起点不高。由于缺乏带动效应强的先导型产业、龙头企业,导致产业配套能力不足。虽现有各类开发区150多个,但从总体上看,存在缺乏总体规划、规模小、布局分散、吸引力弱的问题,与苏、沪、浙一带足以吸引跨国公司集团投资、几十平方公里、上百平方公里规模的开发区相比,差距明显。

(3)政府职能转变未尽到位,政府服务效能有待提高。在加速体制转轨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和关键作用不能削弱,只能加强。目前,福建各级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市场经济发展及国际接轨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3.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弘扬文化兴省尚待努力

福建拥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多元而开放的旅游文化、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突出的人文精神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近几年来,政府提出了文化强省的思路,这是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可行战略,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有待发展。福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为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全省各城市、乡村的旅游业和其他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看,发展旅游业的潜力还有待充分挖掘、开发和拓展。

三、福建依据文化强省战略,建设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的途径

1.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建设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创建良好的经济条件

经济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重点培育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三大主导产业。同时,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积极采用国际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社会协作水平。

旅游服务业要突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主题,打好“历史文化名城”、“清源山名胜”、“惠安女民俗”、“郑成功史迹”、“宗教博物馆”五大特色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与各个景点相配套的宗教朝圣、民俗风情、度假休闲、自然生态、戏曲文化、名人史迹、寻根谒祖、商务购物等旅游活动和服务设施,以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根本措施,巩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成果,把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建设成为旅游大市。

2.建设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必须构筑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

要把建设沿海繁荣大道、促进沿海经济繁荣带的形成作为“十一五”计划期间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要高起点搞好规划,围绕建设一条集交通运输、旅游观光、防汛防潮、国防战备等功能为一体、推动港口经济发展的沿海繁荣大道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把沿线的港口、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出入口、滨海城镇、主要开发区、旅游景点、国防要地等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一线串珠”的格局。继续改善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交通条件,改造提高山区公路等级,促进通达行政村公路路面基本实现硬化。扩建机场并提高机场等级,开通国际航线。为建设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实现文化兴省服务。

3.为建设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提高城市品位

要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形成布局合理、具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的城镇体系。加快建设中心城市,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配套、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加快市政建设,完善城市公交系统、给排水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供电供气系统、城市绿化美化系统等。中心城市要不断扩大规模,完善综合功能,增加城区人口,壮大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城市品位。抓好古城保护,保持和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保护富有侨乡特色的街巷、文物、古迹。坚持优化群体功能与发挥各自优势相结合,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沿海次中心城市为骨干,沿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连结重点城镇的“半小时城市群”。同时,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镇村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工业小区和市场建设结合起来,与优化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相对集中,发挥集聚效应。大力发展为工业、农业和小城镇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适时调整行政区域,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突出建设一批中心城镇,使之成为带动周边村镇发展的骨干。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建设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保护环境

建设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合理开发保护和整治国土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保护、整治三管齐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突出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合理调剂用地余缺,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严禁抛荒。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淡水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厉行节约用水,着重解决城市潜在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加强矿产资源的规划、勘探、开发、管理和整治,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推进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环境立市”工程,落实环保责任制。依法关闭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集中治理污染型企业;大力推广以清洁能源代煤、代油工作,抓好工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加大城乡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严格控制生活污染和种养殖业污染,全面提高环境质量。强化水土保持,进一步扩大对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面积,全面封山育林、造林绿化,加强清源山国家风景区、深沪海底古森林遗址以及各类生态示范园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深入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活动,高度重视海洋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使环境得到有效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5.加快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为在发展旅游业中扩大招商引资奠定基础

加快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迎接经济全球化更加激烈的竞争挑战。要继续按照“加强港澳台、巩固东南亚、开拓欧美日”的要求,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争取利用外资工作上一个新水平。争取商业、金融、外贸、电信、旅游、运输等第三产业对外招商引资有较大的突破。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参与传统产业改造和山海资源开发。提高利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外资的比重,积极引进国外大企业、跨国公司开发配套项目。积极推动各类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做好现有“三资”企业的二次招商,促其增资扩产,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商机。

6.继续实施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为在发展旅游业中扩大招商引资奠定基础

要引导、支持和鼓励有实力、有拳头产品、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和企业发挥比较优势,拓展以贸易为龙头的海外营销网络,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对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要加强与在外投资兴业的乡亲的相互联系,广泛建立经济贸易合作伙伴,扩大招商引资,发挥传统产品出口优势,大力开拓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积极巩固亚洲传统出口市场,拓展中东、非洲、东欧及独联体、中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变供货大市为供货和出口大市。高度重视科技兴贸,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快传统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强边境贸易。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健全符合国际规范的外经贸体系。培育多元化外贸经营主体,鼓励自营出口,扶持一批出口重点企业,为在发展旅游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商贸条件。

总之,福建具有独特的自然海域资源、悠久历史文化古迹、与东南亚及世界市场紧密相连的贸易通道、发达的品牌经济基础,为此,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打造现代化旅游港口城市,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中西部农村市场培育与连锁超市发展探析 下一篇:刍议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