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中pm2.5问题初探

时间:2022-09-24 09:41:51

环境空气中pm2.5问题初探

摘 要:PM2.5是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由于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

关键词:环境空气 PM2.5

中图分类号: TM623.8文献标识码: A

一、PM2.5的危害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μm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100μm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0μm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在欧盟国家中, 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二、PM2.5来源及成分

PM2.5的形成方式有三种:1、直接以固态形式排出的一次粒子;2、在高温状态下以气态形式排出、在烟羽的稀释和冷却过程中凝结成固态的一次可凝结粒子;3、由气态前体污染物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粒子。虽然自然过程也会产生PM2.5,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 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PM2.5的来源复杂,成分自然也很复杂。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 盐、铵盐。其它的常见的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既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 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

三、PM2.5监测现状

PM2.5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已纳入监测范围。目前,PM2.5的监测尚无国际标准,而我国至今仍没用着1996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10的监测标准。在环保部近期进行的《标准》修订版中,对于PM2.5仅设置了参考限值。随着污染物数量和类型发生的巨大变化,标准滞后于现实的问题逐渐凸显。2011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对外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日报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将 PM2.5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标准,新的监测项目将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2012年1月18日,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将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开展臭氧和PM2.5(可入肺颗粒物)的监测。中国的PM2.5标准拟于2016年生效。如果仅从标准的数值来看,中国即将的新标准已经与WHO过渡期目标-3一致。2012年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四、降低PM2.5的措施

(一)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工业节能减排

遵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引导入区企业间形成投入与产出间的共生网络系统,提高能耗与排放的集约化应用与管理程度。

一是产品项目一体化。按照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产品链的上下游关系,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以产品链上下游关系布局,以产品链上下游关系招商,努力使上游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原料继续生产下游新的化工产品,逐步形成区内产品互为原料、互为市场的发展格局,并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二是公用工程一体化。通过综合规划实施,集中建设热电联产、工业气体、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液体化学品码头及管廊、天然气管网等公用工程,改变传统的由各企业自建分散的、小规模的配套设施,实现生产配套、废物处理等设施的资源共享。

三是环境保护一体化。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开发之初就进行了区域环境评估工作,从规划上实现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在开发区建立覆盖全区的环境监测系统并与上级有关部门网络互联,实现了企业污水实时监控。规划建设中的危废处置中心,将开发区最大污染源“一固、一液”牢牢控制在手,实现“零排放”。

(二)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内涵式降耗

工业节能减排需要通过推进转型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加速从结构降耗向内涵降耗转变。在制定产业布局时,要综合考虑行业企业的单位产出能耗与排污比,综合考虑产业的整体社会效益。

(三)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化应用

在主要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领域制定鼓励性政策,引导企业积极研发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对优于相关标准产品的市场开拓,从资金、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多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地方政府也要配合国家出台符合自身产业特征的配套政策,推动企业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二三产融合,实现减排降耗。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进清洁生产。以企业为主体,紧紧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智能及清洁安全发展等重点,通过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造,提高先进产能比重。

(四)加强区域部门产业协作,减少生产不稳定因素

加强与气象、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建立跨部门极端天气生产运维预警机制,制定直达重点企业的快速响应预案,减少极端天气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的冲击。加强地区合作,遵循减量化原则,联合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加强地区产业对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合建数据处理中心,将实物资源与能源流转换为信息流,降低对传统物流方式的依赖程度。

五、总结

PM2.5的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对PM2.5的治理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需要群众有环境保护的意识。群众作为一个国家的主体,群众的作为对PM2.5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只有大家都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以上措施才有实行的前提。例如在公共场合实行禁烟。这项措施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对吸烟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了解以及禁烟会带来哪些好处等等,所以,要想PM2.5的治理工作取得进展,首先要注重PM2.5治理工作宣传。其次政府要紧密联合群众,共同为PM2.5的治理工作出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大气污染的现状。对此,建议国家将对PM2.5的治理力度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相信会对PM2.5的指数有一定改善。

上一篇:荷兰景观设计师高伊策作品浅析 下一篇:黄河淤背区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