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新村:闹市中的低调奢华

时间:2022-09-24 09:21:43

50多年前,这里还是荒芜的小山冈。市政府与华侨齐心合力,在这片土地建起一座座美丽的房子。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归眷,在这里落地生根,安居乐业,形成了建国后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华侨住宅区――华侨新村。

激情燃烧的岁月

建国后兴建的华侨新村,至今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今年85岁的王海志,可能是现在唯一健在的新村首批建设者。

王海志本身也是一名归侨,192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1954年回国。1955年,华侨新村开始动工,他担任华侨新村工程队副队长。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至今记忆犹新。

时间的指针回拨至1954年7月。当时,第一届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隆重举行,归侨代表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在广州筹建华侨新村”的方案,获得通过。同年10月,市政府在白云山南麓划地25万平方米,作为华侨新村第一期建设用地。

1954年11月,“广州市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个筹建委员会阵容强大,由侨界知名爱国人士组成。

1955年5月15日,在蚬壳岗、玉子岗、蟠龙岗一带,红旗招展,鼓声雷动,来自国内外3000多名来宾,参加华侨新村动工奠基典礼。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为新村铲上第一拨泥土,一个波澜壮阔的大型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据王海志描述,当年他们来到这里时,这一带只是个偏僻荒凉的小山冈,放眼望去,只有一些农田和杂草丛生的乱坟岗。

“那时,这里唯一的建筑物,是一栋旧电报大楼,大约位于现在华侨新村幼儿园的位置。抗战爆发后,日军占据了这座楼,战败撤退时,纵火焚楼,使它变得满目疮痍。但就是这样一栋楼,是我们最初的办公室。”王海志缓缓说道。

当时,华侨新村的房子主要有两种:独院别墅式和公寓式。市政府当时出台一系列惠侨政策,华侨通过各种渠道得知消息后,纷纷汇款回国建房,掀起一股热潮。王海志回忆,那时工程队从没停工过,最繁忙的时候,2000多人同时在华侨新村进行施工。

经过多年努力,昔日的荒芜山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平坡矮冈的地势变化,形成轮廓不同的街区。一幢幢华美的别墅,在山冈上拔地而起,在稍为平整的地方,则建有公寓,每栋可住12至18户。

1958年12月,华侨新村基本建成,以后陆续扩充,鼎盛时共有50多万平方米。“华侨新村是我国最早、规模最大、吸引侨资最多的华侨住宅区。”王海志微笑着说。

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侨新村,是海外漂泊的游子归国后的家园。他们自远方来,背后都有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这些归侨,和他们的家人一起,在这里度过快乐的时光。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何香凝,1959年春来到华侨新村探望村民,欣然为华侨新村题词:“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

华侨新村的第一位村民,是从美国归来的赵华协。20世纪50年代初,不少在美国的华侨先后回国。19岁就到美国谋生的赵华协,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1955年率先搬进了华侨新村。

华人知名人士许雄鎏,几代世居海外。为使后人不忘祖,他在华侨新村团结路兴建了两座独院。其中一座古色古香,特意建成红墙绿瓦大屋顶,室内设有祭祖堂和大型接待室,用来接待海外许氏家族成员祭祖。

有的侨胞,虽然没有回国定居,但会送儿女回来接受祖国本土教育。

秘鲁侨领戴贺廷的妻子儿女都不懂中文,他特意在华侨新村买了一栋独院别墅,先后带3个儿子回广州,送到二十一中和华侨小学读书。他本人也常回广州,兴办学校,捐助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他的儿子们,长大回到侨居地后,也成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更多的侨胞,在华侨新村长期定居,这里是他们落叶归根的家。加拿大华侨领袖梁葆常,1957年回国观光后深受触动,1959年底把在加拿大的资产全部转回祖国,并在华侨新村建房居住。

藏龙卧虎名人地

人们说,华侨新村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诚然,新村内聚居了众多的华侨归侨和港澳的知名人士,如广东省副省长黄洁、邓文钊;市侨务局副局长方君壮、刘家祺;印尼归侨知名人士许崇德;加拿大侨领梁葆常;归侨散文大师秦牧;归侨画家余本;秘鲁侨领戴宗汉、戴贺庭;这些人住进华侨新村前后都有着一串串传奇故事。

住在天胜村30号的秘鲁知名侨领戴宗汉,是个对侨居国和家乡都有重要贡献的人。在秘鲁,他把中国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在开垦农田、改进耕种技术、提高产量等方面都有建树。被秘鲁政府授予“农业功绩勋章”,当地报刊称他为秘鲁国的“农业功臣”。他还热心捐资给当地赈灾,兴办学校、医院。又在利马市开办商业电台,向侨胞传递祖国信息,被称为“中秘人民的友好使者”。有一次,他正和家人回广州探亲,听到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将在秘鲁举行,当即吩咐女儿戴碧媛速返秘鲁,为中国女排安排好食宿等事宜。女排勇摘桂冠后,教练袁伟民满怀深情地说:“女排夺得世界冠军,是和华侨的支持、鼓励分不开的。” 他还特别提到戴宗汉一家对女排的支持。有意思的是,戴宗汉在华侨新村买房时,是按照他在海外的住宅的形式、大小、方向和结构等进行设计的。房子建成后,夫妇俩每隔一年便回来住半年。同时戴宗汉还捐资兴办同文中学、人和华侨医院以及资助暨南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增添设备。1988年,戴宗汉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侨胞们回到广州,就与祖国共肩荣辱、同分忧患,积极参政议政。让我们看看下面一组数字。据1959年统计,华侨新村内有全国人大代表4名,全国侨联委员9名,广东省人大代表5名,广东省政协委员5名,广东省侨联委员13名,广州市人大代表3名,市政协委员3名,市侨联委员21名,东山区人大代表5名,区政协委员14名,有的还直接参加政府机关工作。有人说,一个小地区的居民参政比例之高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恐怕都是少见的。

在新村的居民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这就是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的股东。他们积极吸纳侨资,兴办工厂,为广州市的经济建设增添了强大的生力军。

变迁中的华侨新村

政府和归侨侨眷携手共建的华侨新村,在“”中卷入一场风暴中。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华侨新村的一些居民先后返回原侨居地,或迁移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

今年76岁的王金星是新加坡归侨。1992年,他出任华侨新村归侨联谊会会长。他告诉我们,那时,联谊会的会员只有170多人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再次陆续迁出,人数逐年减少。

但这些迁出的归侨,不少人还保留在华侨新村居住时的美好回忆,即使离开了这里,回广州时,也要抽空探望当年的好友。

华侨雷迅,其外祖父朱家兆是原古巴华侨。其母在美国已旅居十多年,因看到雷迅受西方暴力文化影响,难以管教,1960年毅然带着一对儿女来华侨新村居住。接受祖国教育的雷迅,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名教师,1976年因父亲年迈,重返美国。虽然远隔重洋,但割不断当年友情,雷迅和他的母亲,一直与广州的老朋友保持联系。

而留在这里的归侨侨眷,更是联系紧密,保持着一份深厚情谊。王金星介绍,华侨新村和平路十号,是侨联会会所,他们每个星期都会在这里唱歌、跳舞,定期举行聚会。知名印尼归侨许崇德,去世前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有时仍坚持让儿子推着轮椅送他过来,他说,来到会所,见到老朋友,就像回到家一样。

(综合3月16日《广州日报》和《广州华声》总第73期)

上一篇:“战争之王” 在全球出售“死亡” 下一篇:叶焕荣 从洗碗工到英国华人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