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和中国传统思想的联系

时间:2022-09-24 09:05:15

海德格尔和中国传统思想的联系

摘 要: 海德格尔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主要以存在的思想为人熟知。他从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家庭出身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给他成长初期的内心以深刻的影响,使他萌生了崇尚自然,重视人的存在的思想萌芽。他的整个一生的大起大落的人生遭遇也为他思想的转折,最终回归自然,探索西方以外的世界提供了机会和窗口。巧遇中国学者萧师毅并合作翻译老庄著作让他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并擦出了共鸣的火花。这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次重要沟通和建立共通体系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传统思想 老庄哲学 共鸣

一、海德格尔与儒道哲学的共鸣

马丁・海德格尔1889年生于德国巴登州的梅斯基尔希,这里有著名的黑森林,父亲是附近教堂的司事,家乡的田园风光特别是田野中的道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记忆。而在其著作中这些田野道路不时成为其思想的重要映射。后来在求学过程中他读到了布伦塔诺的关于“存在”的书籍,被启蒙进入了思想的道路,而后师从胡塞尔走上了现象学的道路,发表了著名的《存在与时间》,而后又走上了通向语言的道路,最后他试图解释老庄的“道”或中国的“天道”。他的哲学的一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建立了以“存在与时间”为重要理论的哲学体系基础上,试图通过其他哲学体系的共通之处寻找存在的终极意义。

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人的终极体验与人在世间的视角是分不开的,以人的所观所感为线索,儒学创造出了“六艺”,它与学习知识或冥想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可以让人在其中具体体会的思想与行动统一的交互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会有深切的发展进步体验过程,而最终达到“至诚仁境”。它是一种和谐而不封闭的存在状态,也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老庄与儒家不同,他们认为儒家把自然的生存状态用礼教等进行了制度伦理化,从而破坏了人的天然思想状态,而“道”就在人的天然思想之中,它是一种原本的,早已存在的世间朴素的真理。而儒家说的是在文明之中的带有高度文化的和在客观的名利社会环境下的“道”,是在社会境遇之中经过主观取舍的主流意识。而“道”更为原初,是未经选择的天然的意识,在主流意识的境遇下,更多地存在于自然地带,因其少受社会文化机制的作用,而更多地与世界本源的秩序相融。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天然视野并赞成他的处世哲学,用形象化的“风”、“气”、“水”等形象表示人的最初体验和境遇。认为人生的智慧或“道”就是用“无用”、“支离”等方式避开对人不利的框架,从而逍遥于广阔的田野。这就是老子的“道”的自然真意。而庄子更多地谈到如何进入这种得机得势的天然境遇的方式,反对对人生不利的现成化、二元化的格局,有他自己的认识。在庄子《齐物论》中,对于“有”和“无”的状态,他认为应该消除二元对立,转而实现“通用”。只要有助于摆脱是非框架,有助于重入人生的原发状态就可以称为“道”的体现。

儒道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要达到一种至诚之境,让人通过某种方式能够以终极的视野,得到终极的人生体验。让人能够深切地认识其好处意义所在,成为终极的“道”。然而儒道却是在不同层面的体验,儒家更为微观而实际,而道家人的视角更为广博宏观,超出了人类社会的范畴而进入了广袤的宇宙,以“自然”视角认识世界和人。

海德格尔从现象学中得到的启示是,要获取事物的本质就要到实情本身中去,还事物的本来面目。具体分析事物所处的境遇,去除形而上学的方法,进行真实的对话。老庄哲学同样反对静止的现成的观念和理论,反对二元对立,而要求在更广阔的领域寻求答案。他们都反思思想的源头,反思历史与现实,在终极原则和思维上有所建树。现代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海德格尔化,用“Dasein(缘在)”与“Ereignis(本成)”阐释中国思想。如: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和赖贤宗《道家禅宗与海德格的交涉》。从这一点上看,海德格尔和中国老庄哲学都试图摆脱那种入世的观念,而在更高的层面或以类似“第一哲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和人本身。两者所在的层面恰好重合,这是海德格尔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感兴趣和产生共鸣的深层次原因。

海德格尔思想作为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对其哲学传统进行了反思,而后发生了思想转向,它已不是某一流派的思想,而是一种对西方哲学使命的自觉和对以前错误的纠正,而在这种自觉与转向中哲学的真正含义得以显现出来。中国传统老庄哲学存在于国家战争频繁思想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它深刻领会“道”的真正含义,对其他思想也进行反思的同时而形成的,是各种思想的某种集合。这样海德格尔思想与老庄哲学都是为了使哲学或人的思想回到某种“正轨”之上,使人们对以往哲学思想进行反思,而共同具有特别的意味。

二、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的异同

首先,在历史背景上两者存在着不同。思想活动总是不可避免地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是其思想的土壤,而不论其思想对现世有多大的超越性。外在文化制度和内在心灵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海德格尔所处的时代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代,一方面,当时科学技术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迅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的了解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奥秘被人类所认知。自然科学发展的迅猛却反衬出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发展的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当时欧洲社会的虚无主义盛行。这两方面共同导致了西方世界传统思想的危机。而海德格尔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其哲学道路的,用存在的思考回到人类最初的认识视野。而道家与海德格尔思想形成在东亚与西欧的大陆两端,思想背景大不相同,老庄所处的时代是“大道废,焉有仁义?”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礼乐崩毁,已经恢复不到周礼治下的理想社会,各种思想和政治主张都想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但是没有一种思想可以完美地解决问题,于是庄子把视角转向内心,为人们勾勒出了内心与自然相融合的自由精神境界,在纷乱的外在世界中给人们创造出了一种精神家园。

其次,在思维方式上,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思想不能停留在“什么”的探讨上,而应多探讨“怎么”,因为二元对立的方式认识事物有认识的局限,而怎么探讨实现思维方式的途径,比“什么”更为深入,抛弃对象化而不断追问存在的意义,直接面向事情本身。老庄的思想则以有无判断为核心,道家认为世界上的事物相互联系而成为一个整体,彼此联系,认识事物而不能切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单独认识事物。而在各种框架之中,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发生偏差。海德格尔是要试图改变对存在者的过度关注,而对存在有更多的认识。而道家认为“天地人”是其思想的主要部分,而事物是在“德”的层面上得到认识的,最后归入“道”中。可以看出两者思想的具体部分有着诸多不同。

从中西比较中,可以看到,海德格尔的思想同包含了儒道思想的老庄思想既在思想层面上又在思考模式和反思性上存在共同之处,而在产生原因背景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海德格尔遇到老庄思想,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的这一交融和尝试的意义还在于为几千年来东西方思想带来了一次碰撞,使人类共同的社会现实问题在人类共有的思想财富宝库中寻找答案,为东西方思想的互相借鉴开启了新的丝绸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祥龙,著.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第一版.

[2]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3]赖贤宗著.海德格尔与禅道的跨文化沟通.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8,第一版.

[4]倪梁康,著.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5,1,第一版.

上一篇:引导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尝试 下一篇: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