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时间:2022-09-24 09:00:56

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2012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上报告的猩红热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乌鲁木齐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662例,发病率为20.61/10万,发病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在5-6月和11-12月有两个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3-7岁为最高,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结论 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猩红热疫情的监测,防制暴发疫情,降低发病率。

【关键词】 猩红热;发病率;特征分析

猩红热是由A群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经空气飞沫传播,儿童普遍易感,传染性较强,是儿童常见好发的传染性疾病。为了掌握乌鲁木齐市猩红热发病流行情况,分析疾病分布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将乌鲁木齐市2012年猩红热发病流行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病例个案信息。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中的人口数据。

1.2 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BG1598――1995)《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3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作图。

2 结 果

2.1 流行概况 2012年乌鲁木齐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662例,发病率为20.61/10万,占全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47%;与2011相比下降21.48%。无死亡病例和暴发疫情。

2.2 地区分布 全市七区一县均有发病,报告发病数在前三位的是新市区167例(占25.22%)、天山区166例(占25.08%)、沙依巴克区117例(占17.67%),发病率较高的有经济开发区、天山区、新市区,分别为28.02/10万、23.09/10万、22.24/10万。

2.3 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病例发病,呈波浪形分布,有两个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6月和11-12月,见图1。

2.4 人群分布 662例报告病例中,男性419例,女性243例,男女性别比为1.72:1,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X2=38.45,P

2.5 职业分布 报告病例中发病最高的是托幼儿童,占发病总数的46.83%;其次为学生占37.61%,散居儿童占15.11%。

2.6 病例分类 报告的662例病例中只有2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他均为临床诊断病例。

3 讨 论

2012年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报告发病与2011年比有所下降,以散发为主,未出现暴发疫情。猩红热的发病存在周期性的特点[1],需要通过长期的监测分析来判定其流行周期和规律。乌鲁木齐市2012年猩红热病例分地区发病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这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学校托幼机构多、人群流动性强而容易引起传播有关[2]。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已成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应因地制宜地研究和制定针对中心城区流动人口猩红热预防控制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从乌鲁木齐市猩红热发病季节分布来看,猩红热发病有两个高峰,5-6月、11-12月,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猩红热发病规律基本一致[3]。符合猩红热作为呼吸道传染病在春季和秋冬季是发病高峰期的特点,而在2月和8月的寒暑假期是发病的最低期,与学生相互接触机会少有关,也说明在学校、托幼机构的密切接触能够造成疾病的传播。

从猩红热发病人群来看,主要集中在托幼机构的儿童和中小学校的学生,提示在人口密集的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是猩红热的高发场所。不同年龄猩红热发病显示,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年龄人群,以3-7岁年龄组最高,表明此年龄儿童为猩红热高发人群;这也与发病职业主要是学校学生和托幼儿童为主相符。学校和托幼机构是儿童密集的场所,一旦出现猩红热病例,常引起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4],因此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监测和预警,及早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和暴发流行是防控工作的重点。

目前还没有预防猩红热的疫苗,预防控制猩红热应采取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传染源,通过保持卫生清洁、消毒、开窗通风等方法切断传播途径,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等措施,降低猩红热的发病率,保障儿童健康。

参考文献

[1] 马丽平,邓巍.2005――2011年管城区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255-256.

[2] 刘慧,赵立平.2005――2011年北京市通州区猩红热流行特征.首都公共卫生,2012,6(5):223-224.

[3] 历丹,张洪轩,万强.大连市2011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2,9(15):15-16.

[4] 王峰,杨继慧,夏玛丽.克拉玛依市2010年猩红热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11):1286-1288.

上一篇:探讨如何提高仪器分析的教学质量 下一篇:替米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