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7-05 02:50:36

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对策

【摘 要】 本文调查分析了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媒介素养、信息伦理道德等信息素养现状,论述了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对策,主要是:加强少数民族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图书馆素养;整合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等。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教育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结果分析

中小学信息素养不仅涉及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述利用等技术层面的应用技能,还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方法以及将信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在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应该具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四方面的能力,且能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

在参加问卷调查的中小学生中,男生240人(占41.6%),女生337人(占58.4%),其中,小学生232人,占40.2%,中学生345人,占59.8%,本次问卷调查分为小学、中学两部分进行,但调查问卷是一致的。

1、信息意识

(1)目前中小学生的信息来源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网络的影响已经非常突出,相比较而言,传统媒介,特别是图书受到了冷落。在对“知识来源”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来自“网络”占45%,而传统的“书籍”仅占了19.4%。在回答“喜欢用什么方法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时,选择“上网查资料”的只占21%,“与同学讨论”的占31.2%,两者加起来才达到50%,这说明目前城市中小学生少部分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其中,中学生的比例(37%)比小学生(25.4%)更高,说明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或者说自学意识相对于小学生更为突出,也间接说明了中学的教学模式更具启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信息意识,同时也反映出中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状况要好于小学。

(2)中小学信息交流途径日益多元化,电话和短信交流的方式正在成为学生交流的主流,两者所占比例之和超过58%,其中,小学生采用“电话”方式的比例(33.4%)比中学生(20.5%)高,而通过“短信”的方式的比例(16.5%)低于中学生(36.7%)。这反映出随着中学生语文程度的提高,中学生使用“短信”、“微信”的能力渐强,而且中学生更喜爱这种即时聊天的方式。另外,最直接的交流方式“见面聊天”占到27.2%,这说明传统的直接交流方式还正在让位于媒介交流形式。

(3)作为知识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图书馆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调查数据中,“经常去”图书馆者只占25%,其中,小学生“经常去”图书馆的比例(26.2%)比中学生(21.3%)高,这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比中学生低,另外,家长比较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图书馆意识。实际上,在信息素养的普及教育方面,中学要比小学更为深入,中学生的图书馆意识要好于小学生。总的来说,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意识很淡薄,并且仍没有将图书馆作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场所。

2、信息知识

(1)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第一目的是玩游戏,占到60%,其次是聊天交友,占到30%,两者相加90%,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小学生娱乐的重要伙伴,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意识较强,但主动利用网络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的知识范围不广,电脑使用成为少部分中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帮手。因此,首先应该加强对于中小学生信息使用与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很有可能会出现不良信息行为问题。

(2)虽然中小学生普遍接触网络和计算机,但对于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一般应用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网络和计算机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呈现出相对平均与多样的兴趣指向,因而需要信息素养教育能够对信息知识的偏好方面加以引导和管理。

3、信息能力

中小学生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吸收利用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展示能力等。

(1)在中小学生中除学校教育之外,最主要的信息获取途径是搜索引擎,会“使用搜索引擎上网搜索”占50%,经常使用的搜索工具是百度、Google,分别占48%、52.3%,这两大工具正是全球最大的中外文搜索引擎。这说明中小学生使用的搜索工具比较集中,而具有较好的信息检索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学生越来越依赖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和获取信息,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中心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削弱,会使用图书馆目录的学生仅为10%。

(2)在信息吸收利用能力方面,调查显示,能在网上将“文本文件、图片的上传和下载”的占66.8%,说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网络应用知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组织能力。其中,中学生的比例(87.5%)比小学生(12.5%)的高,但能够“编辑、分析整理成文章”的小学生仅占19.2%,中学生占77.5%。说明中小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吸收利用的能力并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在如何整理、分析、归纳和利用信息方面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系统的培养和教育。

(3)在信息展示能力方面,只有9.3%的中小学生(中学生的能力要比小学生高得多)“能利用一些软件如frontpage、powerpoint展示学习成果”,这方面的能力不容乐观,这说明在计算机普及化的今天,中小学生的信息展示能力有待大力引导。

4、媒介素养

信息时代,网络、手机、电视等大众传媒,是沟通社会、交流思想、传播文明的最有效工具,它的现实影响力对学生巨大。

(1)目前中小学生经常接触的媒介与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还没有达到均等的水平,他们经常接触的媒介是网络、手机和电视,读报纸杂志的积极性大大的下降了。

(2) 对于接触媒介的目的,调查结果中有38%的同学是为了“轻松娱乐”,30%是为了“了解新闻,掌握时事”,“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只占 29.2%,这表明目前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的有效利用率低。

(3)相比较于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技能教育,对于媒介素养的教育,学校几乎没有开展,“从无此类活动”占70%,“偶尔有此类活动”占24.7%。虽然他们认识到现代网络资源如此便捷,内容丰富,但他们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提高学习和生活空间的意识是很薄弱的。

5、信息伦理道德

所谓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

(1)不了解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对盗版软件、影碟的态度,选择“偶尔会买的中学生”占多数,在这方面,中学生的比例比小学生多,其选择“便宜,经常买”的比例占32.6%,这说明随着需求的增多、经济条件等问题,中小学生更容易漠视了知识产权,特别是版权的教育更需要进一步加强。

(2)有关信息隐私权的观念还很模糊。如有关“上网聊天时是否可以说谎”,认为撒谎是不道德的占47%,“说不清”的占37.8%,“不赞同”的占15.2%。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还有不少欠缺的地方,特别是在有关网络版权保护、网络虚拟现实与网络隐私权,以及计算机犯罪等方面认识还很模糊,这不仅是中小学生们目前现状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反映出目前教学领域对于这些问题研究和认识方面的极度不足。

二、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1、加强少数民族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和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是一个整体,教师是教育系统中的教育信息的主要信息源和传输者,要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水平是中小学生信息意识培育的关键。

中小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图情部门的各种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安排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论文写作及各种创作和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室),图书馆具备支持网络教学、支持终身学习、支持知识创新的能力,并且能够开展用户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技能。

2、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和教育

目前,中小学普遍开设有关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课程,但其中涉及信息伦理道德的内容很少,在有关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少有涉及,因此与信息伦理道德方面有关的知识教育急待加强,十分有必要在有关课程中加入信息伦理道德方面以及媒体素养方面的内容。

因此,帮助中小学生树立遵守信息法规的意识,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修养,进而能够增强鉴别与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抵制信息污染是十分必要的。

3、增强中小学生的图书馆素养

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意识的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图书馆素养的教育,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传授检索信息的方法和利用现代化技术的检索技能,进行信息利用、摘编的能力教育。教会他们从不同的检索途径,不同角度去获取可靠的、真实的有用信息。鼓励他们养成进入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寻找文献信息资料的习惯。

4、采取信息素养的整合教育模式

在小学阶段,结合各科的教学特点,以游戏软件、上网和观看科普、科幻光盘等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电脑操作实践。在网络上接受多方面信息的同时,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科学知识。

而在中学阶段,宜采取单独设课与整合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单独设课,主要是开设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素养课,包括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等内容。

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求知的工具,组织开展主题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作业学习等各种学习活动,还可设定调查、预测分析等课题。另外,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媒体技术学习科学知识、探索未知以及发表课题学习活动的进展和结果等,从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 孙平,曾晓牧.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8).

[2] 潘杏仙,翟佳.关于中小学生信息意识培育问题的思考.图书馆学研究,2008(7).

[3] 蒋新革.新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 乎西旦等.伊宁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伊宁师范学院学报,2009(3).

上一篇:试论企业合同风险管理及控制对策 下一篇:浅谈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