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言为何没用

时间:2022-09-24 08:18:00

最近陕西教师杨林科一份万言书被网络热传。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被家长认为“所教与考试无关,怕影响成绩”而遭到投诉,万般委屈之下,杨老师写了上万字进行自辩。文中这样问道:

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因为生命不能保存,我们用什么呵护生命的快乐与生存的质量?

此份万言书在民间和媒体中引起了极大反响,但时间尚不过一月就被渐渐淡忘了,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

投书写文表达对教育的见解,历史悠长。在谷歌中搜索“教育万言书”,可以迅速找到数十个不同版本,可见这么长的呼吁亦并非从今天才开始。

如果费尽心血所做出的一个万言书呼喊激不起涟漪,是一种悲哀。那么如此多的万言书仍然改变不了现实,除了咒骂“无声的中国”之外,也许我们最需要问的是:它为什么起不到作用?它究竟是写给谁看的?

写万言书的根源正在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而呼吁的目的,乃是寻求外界的帮助,利用媒体传播并博取言论支持,最终实现上通下达,通过各阶层的合力努力来改变这一不好现状。但仔细梳理这一途径,我们可以发现万言书之所以不起作用,究其根本仍在于寻求改变现实的方式出现了错误。这其中忽略掉了一个根本问题:如果需要政府和民间达成共识,那么目前联结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媒介是什么?

民国以后,充当政府和民间中介桥梁的中国士族阶层消失了。在民间与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推进、媒体狂欢娱乐至死的时代中,这样的万言书又怎能不陷入自言自语的状态呢。真正的教育改革远远不是民间万言书简单呼吁就可以迅速实现的,有效的变革往往缓慢而稳妥,原因在于多种力量在长时间的博弈之中,永远伴有大量不为人知的妥协和改变。

这种力图通过言论改变现实的想法,在思维上显现出这个时代的浮躁心理,在操作上则是相当落后的。在欧美国家,用来调节实现这一中间枢纽的方法就是数百万个官方和民间组织。几乎每一种教育政策的通过背后都有民间/官方组织积极推动的痕迹。在中国台湾,对教改构成实质性推动的也同样始于民间力量和官方的有效互动和相互协作。而在中国大陆地区,这样的形式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中国民间想要对教育政策有所劝谏,并最终想要有效推动政策变革以改变教育领域的不利局面,必须学会在法律范围内合理运用这一方法。对政府和民间来说,也需要加强这样的力量。通过它们自身的调研、听取、吸纳以及与政府方面通过合作、购买或其他途径,变成民间和政府沟通并达成共识的有效桥梁,这不但可以缓解民间对政府的不合理压力,也必然会同时推动不合理教育局面的改善。

上一篇:我看“三维目标” 下一篇:学生在乎你的一句赏识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