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三维目标”

时间:2022-03-26 07:49:35

我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推行了十年,可以说是效果显著,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一标多本”的教材改革,确立了以“三维目标”为主的教学目标体系,让教育教学改革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就三维目标而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颠倒教书育人的关系

古人早就明确了教书育人的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立身之本,属于做人层面的问题,“授业”为生存之基,属于技能就业问题;“解惑”是知识的传承与传授,属于学问学术问题;古人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就业技能放在第二位,知识学问放在第三位。三维目标完全颠倒了传统教育学的关系,把“知识、能力”放在了第一维度, “过程、方法”在第二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育人目标放到了最后,这样的顺序排列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人的生命培育和价值观的确立是次之又次的东西。

是古人错了,还是“三维目标”的提法存在问题?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做到目中有人,“三维目标”所包含的教育教学思想却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相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书育人的关系,这是教学中的大是大非问题,先教书后育人是错误的,既教书又育人也是不妥的,教书育人既不是递进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教书是为育人服务的,教学应服从服务于教育,要站在教育的高度去看待处理教学问题”。三维目标把“知识、能力、方法”这些“术”的东西放首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道”的层面的东西放在最后,这与教育规律和现代教育理念都相违背。

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创新的过程,“三维目标”中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知识、能力”的提法与八十年代的“双基教学”没有多少区别,知识能力的内涵与过去相比,也没有多少发展和变化。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呈爆炸式几何状发展的今天,知识教学的内涵理应作出调整,要由过去的“陈述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创新性知识”转化,遗憾的是三维目标里面的“知识”在理论层面缺少论述,在实践层面依然停留在教授陈述性知识的水平上。

“三维目标”对生活实践要求不明确,甚至与生活有点渐行渐远。能力有多种,考试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生活的能力等,各种能力还可以细化出更多种类。虽然在课程标准中各个学科都对能力作出一定的要求和规划,但是,形成能力的渠道和方法,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缺少具体的规划要求。在实践层面重点突出的多是应试技能,真正的学习能力涉及的很少,基本生活技能更是无从谈起。

“三维目标”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如果说“知识、能力”维度的问题主要出在实践操作层面,那么,把他拿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分析,似乎缺少更重要的东西——“兴趣”。知识能力是学习生活的基础,这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维护,让学生产生不良的厌学情绪,这样不仅让“自主学习”失去内动力,甚至让一部分学生连基本学业也完不成,过早的失学、辍学。

缺少生成性

方法的内涵需要界定。“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这样的教学理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三维目标提出的“过程、方法”目标,其中的“方法”是指哪些方法?是学习方法还是思维方法?是记忆方法还是创新方法?

方法维度缺少生成目标——“习惯”。方法的重要性无需赘言,问题在于“方法”的生成目标是什么。方法的本质是内化为习惯。如果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或思维方法,学生已经了解,但是,课上用课下不用,学校用家里不用,现在用将来不用,这样的方法又有何用?学习掌握方法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方法的内化需要过程。“三维目标”虽然提出了过程,关注到了方法,但是,并没有明确两者的关系。为什么在第二个维度加上了“过程”?知识的吸纳,方法的掌握,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都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反复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人一味追求效率,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预设教学流程,不给学生留下成长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结果导致不少应有的生成目标流失。强调过程就是要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实际生成为目的,不虚高、不浅薄,让学生在关注中自然健康地发展成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成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成目标,不是学习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本意就是强调教学的育人功能。但是,理论上并未有交代清楚,最终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对它是学习目标还是生成目标也搞不明白,结果有人把它直接当作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对待事物的态度,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一个生成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文本的,也不是指作者的,而是让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涵养丰富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不断优化提升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上一篇:距离决定成败 下一篇:一万言为何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