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偏低成因分析

时间:2022-09-24 07:47:1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偏低成因分析

2009年,上海市参加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项评价中均排在第一位(65个国家、地区),令人欣喜,也引起国际舆论一片惊叹。然而,在阅读测试的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四种文本类型中,在占30%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上,上海学生得分却很低。这说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阅读教学的内容分布很不均衡。分析我国中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偏低的原因将有助于改进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1. 阅读文本的形式过于单一。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强调的是文学性、审美性和艺术性。就目前我国中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来看,阅读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过于狭隘。教师在教学时给予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机会偏少,教材内容选编过于偏重连续性文本。

2. 学生缺乏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中小学生偏向喜欢阅读连续性文本书籍。一方面,因为非连续性文本主要用图片、表格等来传递信息。学生必须经过一定的学习才能发现图表里所隐藏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学生长期阅读连续性文本,积铢累寸,阅读视野变得狭窄,逐渐失去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再者,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多而杂,这对学生的阅读也会形成一定的困难。

3.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不足。学生的阅读素养包括阅读表现、阅读参与度和阅读策略。PISA的调查显示,上海学生在理解、概括、记忆文章的策略的掌握程度上均高于OCED的平均值,但关于自我调控策略的运用却显著低于OCED的平均值。PISA认为只有阅读者能够从各种形式的文本中建构意义,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到学校和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中,阅读才是有意义的。普遍来说,我国中小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偏低,上海学生并不是个例。这是由于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多来自外界的压力,而非出自于内在的兴趣和动力,学生的学习也多止于学校,没有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的习惯。此外,学生缺乏自主阅读能力也与阅读教学重讲读、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有关。

4.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应用意识不强。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教材,是为了帮助培养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技能而存在的一种阅读文本。为此,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旨在提高学生生活技能。在这一方面,国外的整个教育系统中,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意识都比较强烈。不仅学校课程会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也致力于营造一种能让学生自主实践的环境。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会尝试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而在我国,学校教育大部分都局限于知识的学习,相对缺乏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虽各门课程中都涉及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但是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不强。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注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的意识。否则,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行为还是无法产生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班主任专业成长反思的内涵、内容和途径 下一篇:走进 “寒极地带”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