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生与自我教育

时间:2022-09-24 07:10:09

达生与自我教育

摘要:《达生》是《庄子》中的一篇,记录了庄子重“生”的思想。达生即通达生命,探索并通晓生命的实情,探讨如何处理生命、生存、生活、精神、心态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畅达和自由。本文旨在解读《达生》及《庄子》其他相关篇章中关于达生的思想,从而发觉其蕴含的自我教育意义。

关键词:达生思想 自我教育

《达生》是《庄子》外篇中重要的一篇,此篇讲述了什么达生,即探索了解生命及生活的真正意义,探讨如何处理生命、生存、生活、精神、心态等方面的问题。陈鼓应先生说道:“达生篇,主旨在说养神,强调人的精神作用。”达生思想中也蕴含了一些教育意义,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给人启迪。

一、达生即通达生命实情

《广雅》解“达”字:“达,通也。”达生,即通晓生命,通达生命。“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1]通达生命实情的人,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不会强求生命奈何不了的事情。

庄子所讲的达生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是对生命实情的通晓。庄子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由“神”和“形”两个方面组成的,形神不分,内外并重。然而,作为一个人,首先注意到的是自然层面的生命,也就是生理、肉体生命。“自然的生理性肉体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最基本的尺度。”形体保全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正因如此,很多人不惜耗费精力、财力追求身体、外貌、 衣物的装饰,这是追求自然层次的生命过度的表现。庄子认为,养形固然重要,但是不必特别关注,只需料理好日常生活就好了,“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也有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要求过多,甚至只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这都是没有通达生命实情的表现。

在生理生命的上层是精神生命,也就是灵魂的、意识的生命。精神生命超越了自然层面的生命,它是人们摆脱了动物本能之后的生命状态,是对个人意识、思想、精神层面的追求。以理性的方式审视生命的状态与需求。冯建军说:“没有精神生活,只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人就如同动物一般,变得极为庸俗。”[2]王坤庆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去发现深层的精神价值[3]”。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追求物质世界对生命的给予,而要在适当的时机放弃周围的事物,多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反省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如何做到达生教育

要真正通晓人生,通达生命,就要专一人的本性,涵养人的精神,融合人的德行,这样才能到达“通乎物之所造”的境界。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人在心性、精神、道德方面的素质。

(一)专一本性,持之以恒

在纷繁世界中,我们的心性常常会漂浮不定,动荡不安。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呢?庄子告诉我们应当使心性纯一,不要有“人心不足蛇吞象”那种低俗的心态。道家有种说法叫“执其一,万事毕”,荀子说“虚一而静”。这个“一”是什么?这个“一”就是我们要在当下一念中“壹其性”,即专一本性,持之以恒。

《达生》篇中记录孔子在楚国遇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一佝偻着背的老人用竿子粘蝉,仿佛用手拾掇一般。如此娴熟的技巧是怎么形成的呢?诀窍就在于佝偻老人坚持不懈地苦练功夫,心无旁骛,用志不分,神思凝聚,日月累积的练习最终转化为了别人眼中不可思议的功夫。因此,要做成任何事情,首先应该让自己的心性定下来,并且虚静如一,持之以恒。现在的社会,外界诱惑何其之繁杂,只有能专一学习与学术,或是投身于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事物上,而不是随波逐流,心性懒散,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要真正从内心找到坚定的方向,培养坚定的意志与心性,才能在求学与成就自我的路途中越走越远。

(二)内外兼修,适应社会

内外兼修,是指既要注重内心的修养,保存正气,同时,也要注重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只要我们专注于生命本身,不为外物困扰,就能更加自由地活动。《达生》篇中,记录了有“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对于这种“神功”,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换言之,如此厉害的功夫并非投机取巧、勇敢胆大的缘由,而是因为这个人保守住了纯和之气。但不光要守自然之气,社会正气更要坚守,人们还要学会培养社会正气。达生教育不仅要教人懂得养护身体纯和之气,还要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心气、胆气。现代社会中,一个正常人是不会将自己孤立于人群之外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关系的总和”[4]。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哪怕知识不够,但若有一身正气、大公无私的心态和儒家中“仁义礼智信”的涵养,他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并能在社会上立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否则,就会如“单豹”,只修养了内心,可保全不了自己的形体,最终还是受到外界威胁。而另一个人,“张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也只偏向了一方,虽然和周围的人往来颇多,但是没有保养好自己的元气,导致疾病将其击倒。我们不求做至人,但应该具有内外兼修的观念,不仅只注重个人生命的外在形式,还要将自己很恰当地放在社会的某一位置,乱中求稳,进而将生命延续得更长,以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

(三)忘外养德,留存本真

达生教育思想中还包含了德育的思想。庄子的道德目标是培养“真人”“至人”“神人”。这些人都是庄子构造出来的精神境界很高、思想很自由的高人的形象,他用这些形象来感染人们,通过对他们品行、道德的描述来教育人们。《德充符》中有位被砍掉一只脚的人,但跟随他学习的人跟孔子一样多。孔子的一位学生常季评价他:“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也就是说,那位先生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提高自己的修养,运用自己的心智去追求自己的理念。虽然形体被破坏,但是心却很澄明宁静,既“忘形”,也“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两种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因忘而存德。德可能存在于任何物体,可能是残缺的外形,可能是沙土中生长的大树。总之,德为精神自由的人所拥有。因此在很多时候,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学会不囿于外物的困扰之中,对于那些虚名、繁华、名利之外物,应该看得淡些,看得轻些,他们的价值是人们赋予的,有时候和更宝贵的东西相比时,它们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道德层面得到了提升,才能真正做好教育,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9.

[3]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2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作者简介:

廖甜利(1990― ),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2级教育硕士。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中班幼儿叛逆行为的成因与对策 下一篇:论幼儿园园所安全保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