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不讲“义气”

时间:2022-09-24 06:30:19

1915年9月,袁世凯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权力达到了顶峰,但他并不满足,又开始觊觎皇帝宝座。为了加紧复辟,他精心策划,制造舆论,并让幕僚美国人古德诺抛出了《共和与君主论》,将中国当时的政治乱局归咎于共和体制,认为只有君主制才能救中国,因此中国人需要一个皇帝。

此言一出,举国哗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此之前,梁启超在北京已经看出了袁世凯的野心,并直截了当地指出:“如果复辟,就是叛国!”为了驳斥复辟,梁启超还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梁启超的文字在当时被称为利刃,可以杀人,名不虚传!全文气势磅礴,历数民国以来的乱政,字字句句直指要害,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袁世凯的复辟野心,读来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袁世凯得知消息,不禁大惊失色,冷汗直冒,仿佛被人了衣服游街示众,慌忙派人给梁启超送去二十万大洋。名义上说是给梁的父亲做寿礼,实际上心照不宣,这二十万大洋就是买梁启超的一篇文章,请他高抬贵手,不要在报上发表此文。袁世凯没料到,送钱的人竟无功而返,还遭到梁启超严辞拒绝:“袁世凯太瞧不起人了,以为什么人都可以拿钱收买!”

袁世凯不愧是超级政客,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派人告诉梁启超:“你流亡国外十几年,那种艰苦的滋味想必早已尝够了,现在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何必又要自找苦吃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袁世凯亮出了底牌。面对威胁,梁启超丝毫不惧,从容笑答:“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再流亡一次简直轻车熟路。”

袁世凯自认为对梁有知遇之恩,所以软硬兼施,委婉暗示,希望他能顾及当年旧情,网开一面。但袁世凯失算了,梁启超毫不留情面,1915年8月,他把这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发表在《大中华》月刊上,其他各报迅速转载,一时间洛阳纸贵,有人买不到报纸,只好借来抄读。《亚细亚报》公开悬赏三千大洋,征文反驳梁启超,却无人敢应征。

后来,梁启超这样评价袁世凯:“袁没有区分人和动物的不同,以为金钱可以收买一切,武力可以恐吓一切,这些手段无可挽回地侮辱了公众的人格与道德!”近一个世纪过后,再听此话,仍觉掷地有声。

【素材解读】

1.舍小节顾大义。在梁启超心里,真理是不容颠覆的,天下苍生的幸福是不容侵犯的。尽管袁世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然而,在民族大义面前,梁启超能够舍小节,顾大义,这种民族气节让人钦佩。

2.文人的风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中国文人的风骨,在梁启超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3.抬头与低头。鲁迅曾经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梁启超便是这样的猛士。在权势面前,他选择了抬头,直面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抬头,体现了一种气节,一种追求真理、不向恶势力低头妥协的气节。

【运用示例】

抬头是一种勇气,一种不惧艰危、甘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勇气,一种压倒敌人而凛然不可犯的勇气。

梁启超在看穿了袁世凯复辟的野心之后,毅然写下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袁世凯的野心。在袁世凯利诱他的二十万大洋前,梁启超严辞拒绝;在袁世凯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威逼面前,梁启超毫不畏惧。在民族大义、国家危亡面前,梁启超表现出了为正义事业而抬头的勇气,他用铁肩担起民族的大义,他在抬头的同时,更抬起了坚强的人格,抬起了文人的风骨。

上一篇:我为你雪中送炭,你愿我家破人亡 下一篇:长篇传记小说《玄奘大传》创作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