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到《黑暗之心》看英国殖民主义的兴衰

时间:2022-09-24 05:24:34

从《鲁滨逊漂流记》到《黑暗之心》看英国殖民主义的兴衰

摘 要:通过对比这两部小说中的殖民主义元素,同时回顾英国殖民主义在两个不同时期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正是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鲁滨逊漂流记》和《黑暗之心》中所反映出来的对于殖民主义的不同态度。同时,源于生活的小说也让后人可以透过它们看到一个帝国的兴衰变迁。

关键词:殖民主义;《鲁滨逊漂流记》;《黑暗之心》

在1719年出版的《鲁滨逊漂流记》里,笛福试图合理化并粉饰殖民主义,而在1902年出版的《黑暗之心》中,康纳德却强烈的批判和反对了殖民主义。本文将揭开这两部小说中的殖民主义元素并解释两部小说所反映的对殖民主义的态度为何如此不同。

1《鲁滨逊漂流记》

1.1《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元素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的是鲁滨逊的历险故事,当他航行前往非洲的奴隶海岸时,他的船只被毁,鲁滨逊作为唯一的幸存者被冲上一座孤岛。使用废船上的一些日用品并依靠自己的勤奋巧智,鲁滨逊成功地独自在岛上生存下来,并将自己当做那里的主人。作者笛福在小说中创造了鲁滨逊这一人物,他既是进取的资本主义英雄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殖民者。所谓“殖民主义”,它包括经济殖民、政治殖民和文化殖民。经济殖民指的是利用殖民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政治殖民是指领土占领,文化殖民指的是对殖民地人民思想的控制。

首先,关于小说中暴露的经济殖民。他将男孩Xury和食人族“星期五”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并且渴望将他们作为任他处置的人力资源充分使用。当鲁滨逊巴西种植园的规模加大他又缺少人手之时,他决定前往几内亚购买黑人。黑奴贸易带着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鲁滨逊支持这样的活动以期从中获利。鲁滨逊之所以救下“星期五”是因为他想到这是得到一个仆人的好机会。鲁滨逊告诉“星期五”各种工作的程序,希望他能够做所有的工作从而为自己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

其次,关于政治殖民。鲁滨逊不止一次提到他对整个小岛的领土统治权和对那里所有植物、动物和人的所有权。鲁滨逊同意帮助受到反叛的船长的条件是,船长和他的船员必须承认鲁滨逊对于荒岛的所有权并承认他的统治。这些都反映鲁滨逊对于占领土地和拥有土地上的一切的狂热,这是一个典型的殖民者的特征。

再次,关于小说中所暴露的文化殖民。鲁滨逊作为文明社会的成员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处处展现他的种族优越感。他不仅教“星期五”文明语言英语,还教导他信仰上帝。他告诉“星期五”,是上帝创造了一切而非“星期五”的文化中所信仰的神。鲁滨逊认为他通过让“星期五”了解世上真正的信仰而拯救一个可怜的野蛮人的生命和灵魂。在小说作者笛福生活的时代,很多欧洲人都称自己的文明是最先进的文明并试图通过教导当地人西方宗教语言来取代殖民地的本土文化。

1.2 《鲁滨逊漂流记》出版的社会背景

这正是英国正在建立并巩固其帝国的时代。政治方面,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英国长达50年的社会政治动荡,这标志着资本主义体系在英国的建立。1689年的权利法案赋予了议会批准税收的权力。那时没有一个欧洲国家能像英国那样拥有民主的政治生活,因此几年以后,英国在欧洲的发展速度首屈一指。此外,伴随着政府权力的扩张和行政机构效率的提高,英国全球贸易的规模也日益增大。所有这些政治进步都为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经济方面,英国在这一时期起草了多项法案为经济扩张建立基础。事实上从17世纪起,殖民地的商业资本投资和海外扩张在英国非常普遍。因此这些新法案进一步刺激了更多的商人将资本投入殖民地,从而引起了愈发狂热的殖民活动。此外,受英国本土地少、自然资源有限的限制,英国的资本家们不遗余力地进行海外扩张以获得新的市场、更高的利润和更多的资本积累。

英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也造成了殖民主义的兴盛。18世纪期间,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席卷英国,英国人为本国高度的自由和对议会的尊重而深感自豪。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坚信他们“享有特权的岛国”是由上帝选中达成其独一无二的帝国命运的。这一概念用一种看似合理的方式粉饰了他们的殖民主义思想。这种民族主义的观念在鲁滨逊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英国军队在“九年战争(1688-1697)”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713)”中的胜利也使得英国的海上实力得以增强,这也为更大范围的英国殖民扩张铺平了道路。这两场战争之后,因果获得了三角奴隶贸易的控制权,这为其赢得了大量的金钱。这种奴隶贸易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也有所体现。

因此,政治上的自由、经济上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民族主义观念的兴盛和与法、西作战取得的胜利,所有这些因素都解释了18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的兴起。这一社会背景对笛福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所造成的影响毋庸置疑。

2《黑暗之心》

2.1 《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元素分析

在这部小说中,海员马洛叙述了他在刚果寻找殖民者库特兹的经历。马洛描述了他在殖民地看到的当地人的悲惨遭遇,并描绘了一个神秘人物―库特兹。库特兹终年独自生活在雨林深处的贸易站内,库特兹是一位出色的贸易公司代表,但同时也很贪婪、堕落。

相对于《鲁滨逊漂流记》,《黑暗之心》这部小说中的殖民主义元素更加集中和明显。小说作者康拉德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黑暗的图景,其中殖民地人民在欧洲殖民者的残酷统治下遭受着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而同时殖民活动也毁掉了曾经文明的殖民者本人。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状况非常糟糕。当主人公马洛第一次到刚果的贸易公司时,他目睹了一列黑人用锁链连在一起,每人脖子上都锁着一个铁制项圈。这些人极度营养不良,他们的每一块肋骨和枯瘦如柴的四肢都可以清楚看见。他目睹了这些黑人在树下慢慢的死去,“他们只是一团团死亡和饥饿的黑色阴影”,“这就像是一幅大屠杀或是瘟疫的景象”。次日,马洛带着60名黑人离开贸易站开始远行。日复一日这些黑人背着重物光着脚跟在马洛身后。他们中间许多人都由于极度疲劳死于荒草之间。通过这些特殊场景的描述,作者康拉德透过主人公马洛的所见所闻谴责了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无情虐待,他们将当地人从原住地驱赶到贸易站,当这些人快要死去无法再提供服务时,他们就冷酷的将这些人抛弃。正是基于这样非人道的殖民主义,西方世界的经济才得以腾飞。另一方面,正是殖民活动给这些殖民者本身带来了厄运。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描述:殖民地严峻的自然环境、当地人对殖民者的仇视、殖民者的孤独感以及殖民者行为缺乏规则的制约。前两个因素威胁着殖民者的安全和生存,而后两个因素威胁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腐蚀着他们的灵魂。在这部小说中,康拉德多次暗示殖民活动终将失败,并指出黑人和白人的平等地位,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殖民主义持有的反对态度。

2.2《黑暗之心》的出版背景

20世纪早期英国殖民主义开始衰落,此时的英国不再是世界上最强的力量。从1870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英国的经济优势面临着来自于美国和德国的前所未有的强力挑战。同时伴随着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英国的世界贸易份额也不断下降。这都导致英国全世界范围内对殖民地的统治优势被大大削弱,另一方面由其殖民统治缺乏强大经济的支撑,英国很难控制殖民地的复杂形势。

伴随着殖民地人民的觉醒,英国殖民体系开始出现裂痕。反抗和战争不仅使得英国政府花费了大笔资金,也将许多处于遥远世界的白人殖民者至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一时期甚至更早时候,不少英国殖民地都获得了独立,美国在赢得独立战争之后,经济迅速崛起,加拿大、澳洲都先后取得自治。然而,殖民主义仍然给剩下的殖民地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在目睹了一些殖民地的成功独立和发展之后,许多殖民地人民都投入到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抗争之中,在这种对抗状态下,不少英国人都遭受了死伤,正如康纳的在《黑暗之心》中所暗示的:正是殖民活动本身导致了殖民者的毁灭。

同时在这一时期,英国本土反帝国主义的声音也日渐高涨。没有了早期对海外扩张的热衷,越来越多的英国人现在可以冷静下来理性回顾他们的殖民历史。《黑暗之心》的作者康拉德正是他们中的一位。这些人士认为采取帝国主义政策是非道德的并施压英国政府和其他殖民势力改善殖民地人民的福利。甚至有些政客认为从殖民地所获利益根本不足以弥补维护他们所付出的成本。英国首相Disradi将殖民地比作“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磨石”。

英国经济力量的衰落、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以及国内国外日益高涨的反帝主义呼声,这些因素强力地撼动着大英帝国的基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反殖民作家康拉德创作了《黑暗之心》。

3 结语

英国不同的发展阶段造就了这两部小说对殖民主义所持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小说源于生活,这两部相隔几乎两百年的作品遥相呼应也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兴衰的见证。

参考文献:

[1] 毕凤珊:《析中的殖民话语》,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版

[3] 刘行仕:《世界近代史不同时期英帝国殖民政策比较》,载《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4] 魏颖超:《鲁滨逊精神两面观》,载《外语研究》2003年第3期

[5]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费彦,女,1985年7月生,理工大学理学院外研中心助教。

上一篇:试论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小说白描手法的巧妙运... 下一篇:深度反思,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