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读·善究·巧思·活用

时间:2022-09-24 04:37:58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和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使学生会读、善究、巧思、活用。

一、重视文本研读的指导。实现“会读”

指导学生学会研读数学文本,实现与文本之间智慧的“对话”,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在具体指导研读时,除了“眼到”,还应要求学生做到“手到、口到、心到”:(1)手到――边读边记:边读边把重点句划出来,把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或做上记号,带着问题认真听课;(2)口到――边读边说:边读边复述主要内容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结论,同桌或小组可相互交流“读后感”;(3)心到――边读边想:概念如何产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怎样?结论怎样得到?结语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并能对课本其他内容进一步质疑问难。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学生阅读、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三角形”概念中的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并做上记号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实现由“读会”到“会读”的飞跃。

有时,还可设计一定的自学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以下几点自学提示:

(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

(3)联系以上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4)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进行比的化简?

这样,让学生学有所向,读有目标,培养了学生研读文本的策略,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重视操作活动的引导,促成“善究”

绅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一种活动,如同游泳要在游泳中学会一样,必须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探究、操作等数学活动能使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化静为动,以动促思”。而学生有效的操作来自于教师重视对操作方法的正确引导。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我先引导学生发现用“绕”、“剪”、“滚”等“化曲为直”的方法分别求出圆形纸片、线圈、硬币等的周长,紧接着又递进式地提问:“如果我们要求地球赤道的周长和电风扇转动时叶端形成的圆的周长,以上的方法还实用吗?这时学生又积极地投入到新一轮的、更深层次的“剪剪、量量、算算”等操作探究之中,并完成教师提供的下表:

学生在新一轮的操作探究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又如,―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取”(两个三角形)一“比”(看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一样)一“拼”(拼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再运用拼合一旋转一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图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并且面积是它的一半,由此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学生在正确的操作中,学到了“探究”的本领,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增强了创新意识。

三、重视思维方法的点拨,启迪“巧思”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更广泛的迁移,萌发多方位、多角度的创新思路。数学思维方法除了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外,还包括转化、假设、对应、代数等数学方法。

如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个数的比是5:6,甲数是10,乙数是多少?”学生的一般思路受到刚学过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影响,列式为10÷5/11×6/11。教师这时可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找出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题方法:①转化为归一问题:列式为10+5x6;②转化为分数应用题:列式为10÷5/6手或10×6/5;③转化为倍比关系应用题:因为5的2倍是10,所以乙数是6的2倍等于1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了思维细胞,利用原有的知识或经验,顺利快捷地解决了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如,许多学生往往对(1)甲数是乙数的5/8,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2)大圆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小圆面积与大圆面积的比是多少?等这类已知条件而无实际数据的题目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教师可指导学生用“假设法”:如(1)题可假设甲数为5。乙数为8;或乙数为“1”,甲数为5/8等。(2)题可假设大圆半径为2、为4等。这样既变抽象为具体,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重视应用技能的提升,引领“活用”

“教育的最高目标不是知识而是应用。”数学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从小确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平移与旋转》一课,在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后,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道有趣的题目:“你是一名出租汽车公司的调度员,你的任务是应客户要求,调度车辆到达客户指定的地点。你能做到吗?试一试吧!”在吴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学生运用本课的知识在方格纸上为顾客设计出了多种接车路线方案。接着,吴老师又抛出一个话题:“你们知道楼房会搬家吗?”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段录像――上海音乐厅成功平移了66.4米。随着录像的停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哇噻!”的感叹。正当他们为数学的神奇而兴奋不已时,师生又共同进入了第二个话题:“你想成为一名聪明的设计师吗?”又引领学生参与到一卫生间用平移门还是旋转门的选择、讨论之中……如此鲜活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请班上的“小百灵”上台为大家唱一首歌,请班委亮分,全班同学算出平均得分;课后再要求同学们根据学校“红领巾气象站”测得的数据,算出本月的平均气温。学完“利息”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各种存款的年利率,并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入银行,根据存款种类和存期的不同,计算出自己到时可获得的税后利息。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后,我即刻安排学生为一个包装盒设计商标……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上一篇:对话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下一篇:关于思考题因“材”施教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