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海洋文化和西江流域江河文化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24 03:16:18

北部湾海洋文化和西江流域江河文化的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以水文化理论为基点,以多元文化的视觉将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和西江流域江河文化进行比较,根据其历史发展及文化内涵等因素提出利用文化为纽带联结两地共同发展的研究开发建议。

[关键词]北部湾海洋文化 西江流域江河文化 比较 文化联结

近年来,在加强区域发展的大环境下,广西也因地制宜地整合经济文化发展战略,重点在北部湾地区和西江流域分别提出了“风生水起北部湾”、“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目标。因此做好以上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对推进广西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的比较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部湾主要指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西江流域主要集中在梧州、贺州、玉林、贵港等地。北部湾东临琼、粤,北抵桂南,西到越南,是中国接触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交通道路。我国于2008年成立了由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所组成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流域广义上是珠江流域的主干道,从云南流经贵州、广西、广东,直到与北江汇合的三水,整个河道都可谓之西江;由于广西境内集水占全流域集水面积的85.7%,因此西江流域狭义上也指流经广西全境的主要河道,流经地区主要有梧州、贺州、玉林、贵港等市。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部湾处于西江流域中上游,而西江流域的下游水路可以直通珠三角出海口,因此其地理位置也有着独特之处——连通了西南的两大出海口。

二、历史渊源的比较

西江流域江河文化形成可追溯至2万年前的土著族群,也即百越民族,他们沿西江而居,而由他们所参与形成的山地文化和江河文化,便是后来所称的古苍梧文化。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始于秦汉时期,当时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诞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造船和航海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西汉时,北海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开始将北部湾与其它国家联结起来,初步形成了有一定外向的海洋文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外向性格长期内并未得到强化,属于一种比较晚熟的文化。从整体上看,先秦时期之前,北部湾的海洋开发基本没有起步,但西江流域的江河利用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个起点上看,西江流域江河文化更为早熟。文化的早熟自然能在发展上抢得一定的先机,但同时由于交通不便、知识落后等因素制约,发展历程相对缓和保守,而晚熟的文化则相对更具张力和包容性。

三、传统文化的比较

据考证,秦汉至近代的“汉徙合浦”现象,使北部湾形成具有汉民族特征的客家民系,并与广府和福佬两大大民系以及两广沿海的疍家民系共同组成汉粤文化,同时还有沿海生活的古越族后裔壮、黎、京的诸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行而带来的世界三大宗教等舶来文化,北部湾地区以其开放的姿态接纳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成汉粤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舶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北部湾传统文化。西江流域江河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诞生了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舜帝文化、公认为珠江流域人文始祖的龙母文化、作为岭南文化源头的古广信文化等多项底蕴丰厚,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传统文化。从某种程度来说,北部湾海洋文化相对更具开放性,文化内涵与海洋息息相关,而西江流域江河文化则是江河性相对较轻、山地性相对较重。

四、近代之前两者发展的比较

近代之前,由于各朝代致力于开辟疆土扩充版图,海事活动主要用于征战统治及移民方面,海上贸易可有可无,商业性质微乎其微。造成这种现象的背景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当时的政局相关,又与中华民族生性保守,惧于涉海,对海洋认识的局限相关,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农轻商的经济思想相关,把海洋看成是陆地农田的延伸或补充,着重强调海洋的农业性,捕鱼业占据了海洋文化的首要位置,从而忽略了海洋本身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开放性,这就与西方海洋商业文化所具有的“以海为途”,即把海洋看做进行开辟市场、进行商贸活动和探索与认识世界的通道大相径庭。

作为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占广西总面积的85.4%。西江流域几乎可通达广西全境。广西大部分城市都是在西江水系的岸边建立和发展。近代之前山野丛林皆是,单依靠驴马、轮车这些陆上交通工具,陆路运输耗费人力物力且速度慢,因此大宗货物贸易主要依靠水路航运,在商业运营上,西江已具备一定的交流兼容能力。尽管如此,由于地处南方,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山地文化根深蒂固,西江流域江河文化的核心仍然是为农业文化、稻作文化服务,在长时期内没有新鲜血液的融入,发展也比较缓慢。

五、近代以来两者发展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跨洋越海通过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民族抗争和反思中,也逐渐接受了一些现代的海洋意识。但是接踵而来的民族灾难限制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加之地域的不平衡发展,北部湾地区的海洋文化仍然落后于江浙、福建、广东沿海等地区。解放后,尤其是近10年来,在国家深蓝战略的大环境下,北部湾面对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西江流域,近年以来,由于水运的便利,云贵川的物产也经由西江水道而进入东南沿海地区,一度成为西南地区重点的交通要道,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西江水域的代表性城市梧州也赢得了“小香港”的称誉,西江文化在广西内部也呈现出一定的强势。但是八、九十年代陆路交通的迅猛发展,水运地位相对衰落,这也明显抑制了西江文化的影响力。两者发展呈现的趋势,北部湾海洋文化是从低到高的过程,近十年发展有大幅度的提高;而西江的江河文化则呈现出一定的波折,当前重新整合西江水利资源,又出现强劲的攀升势头。

六、以文化为纽带联结两地共同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新时代背景下的重点倡导利用,也给北部湾海洋文化和西江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时展,交通运输、人才流动、资本流通、信息导向等等的变化,作为地方行政区域的县、市相对独立的发展,资源、影响力有限,已经跟不上形式发展,当下的经济文化竞争,都强调着强强联合发展,联结周边县、市作为更大的一个整体区域经济文化体来共同发展,如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等。那么,就广西而言,笔者认为,两地紧紧抓住“水”做文章,一是利用海洋,一是利用江河,这些地理环境资源是相对永恒的优势,整合海洋文化和江河文化,以文化为纽带联结两个地域共同发展,形成一个更为纵深的经济文化长廊(海洋面向东南亚,江河直通珠三角),才能持续地更有成效地发展。

在这种态势下,一是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北部湾的海洋文化,应更强化开拓进取、包融天下的精神,呈现积极主动的面貌;而相对早熟的西江文化,则应在传统江河文化里融入更多的现代意识,剔除那些保守的固步自封的观念,拓展更为开阔的视野。

二是要紧密两者文化纽带的联结。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北部湾地区和西江流域中占主导地位的都是粤方言,两地文化可以天然地渗透融合。但要真正能融合起来,则必须全面加强经济、文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三是要有强烈的政策意识。自治区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政策辅助和宣传引导,鼓励民间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能够自觉地相互流通、渗透,使两个区域逐渐形成相互促进、并肩发展的北部湾——西江经济文化长廊。

四是通过宣传强化民众对这个经济文化长廊的认同感。文化的自觉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而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宣传和民间兴起的文化宣传,可以加速这种文化认同感的普及和强化。

综上所述,文化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积极创新的行动,随着广西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搭建北部湾海洋文化和西江流域江河文化合作发展平台,积淀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发掘更多潜在的经济价值,将使广西水文化综合实力日趋完善,最终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强区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琦.《西江文化初探》

[2]黄宗伟.《以现代水文化理论研究开发西江文化》

[3]张淦侑.《客家人的北部湾迁徙文化》

[4]《华夏海洋文化》作者不详,选自凤凰网

上一篇:公共艺术与城市广场浮雕墙 下一篇:王家大院凝瑞居墙基石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