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振兴东北的驱动力

时间:2022-09-24 02:37:11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振兴东北的驱动力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过去因为国家、民族、政府等原因割裂开的经济体正以市场经济的方式重新整合。在加入WTO的背景下,东北更应抓住机遇,主动融入世界经济,走向新的辉煌。

一、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生产、分配、消费等方面相互依存融合为一个体系的趋势。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中陆续出现了经济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又开始新一轮的经济一体化。这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既可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经济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也可表现为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本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得以大量引进外资。

经济一体化按其内容、程度的不同,分为低级、高级两种形式。低级形式在流通领域形成,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高级形式是在国民经济一级水平上实行的国际联合,参加国的经济联合已涉及生产、分配等方面,如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效果来看,经济一体化能促进效益的提高,扩大世界的产出;可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带动更强的经济增长;会刺激各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如欧盟建立后,由于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各方从消除贸易壁垒中受益3000亿美元,公共费用减少20%,工业成本降低7%,增加了200-300万个就业机会。1994年美、墨、加三国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贸易。原本与东亚、东南亚竞争中处劣势的墨西哥,因为美、加两个市场对其自由开放而转为优势,墨西哥众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更低廉的价格进入美国市场,推动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如今,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提供了可能,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黄金时期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堪称国家工业化的发源地。在40年的计划经济发展中,东北具有先天性发展重工业、大型装备制造业的资源优势,国家将大量建设资金集中投向东北,在短期内迅速形成清一色国有企业唱主角的制造业集群。然而进入90年代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原来是经济发展顶梁柱的国有企业,由于市场观念落后,体制僵化,反而成为最大障碍。加之产业结构落后,资源枯竭,许多相关企业处于停产、破产的边缘。东北逐渐由辉煌走向没落,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最近,总理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这标志着我国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已拉开序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应重振重化工体系。东北的交通网络、现代工业、城市经济最早是依托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分工体系为东北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从全国来看,东北曾是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东北的重化工业具有类型齐全、联系密切、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发达、技术工人素质高等优势。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基础雄厚的重化工业着手,将其作为经济复苏的增长点,来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集群经济。其次,发展东北经济应重视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从哈尔滨到大连的经济区域上分布着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30多个城市,GDP占东北的70%以上。如今经济圈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模式,可以借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经验,优先发展中心城市,采用从不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模式。依靠这些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拉动作用,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

但是以重化工业为龙头的经济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买单”无偿投入,而总量相对弱小的民营经济又难以胜任。

三、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振兴东北,不能局限于国内或是区域内,而要放眼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东北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与俄、日、韩相临近,发展对俄、日、韩的贸易占有区位优势。东北本身就是个大市场,2002年底总人口107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8.3%,GDP占全国重量的11.33%,大连港和营口港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能力的8.8%。近几年东北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呈现回升趋势。这个市场对日、韩、俄均有足够吸引力。而且东北重化工业的振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本地的民营经济总量小不易进入,应将日、韩作为吸引外资直接投资的重点。

根据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的经济情况及世界经济愈呈一体化的潮流,应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这几国在经济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俄罗斯资源丰富,日本、韩国资本雄厚,中国劳动力充足。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可以使日韩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更多的进入中国市场;日韩也可以中国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本国消费者大为受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成本也能促使日韩在中国直接投资,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尤其对于日本经济,在历经10年之久的萧条低迷之后,终于出现复苏势头,而这相当部分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2002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1.2%,其中内需仅贡献0.4个百分点,外需(出口-进口)贡献了0.8个百分点,外需贡献率达66.7%。在2002年日本出口总额增长2.6个百分点,其中有2.2个百分点是由对华出口增长贡献的。因此,在主导日本经济走向复苏的出口增长中,对华出口的迅猛增长发挥了绝对主导作用。如果中国东北经济总量得以发展,中国市场需求还将进一步趋于旺盛,这对日本经济强劲回升能产生更大的效应。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等资源产品可以扩大对中、日、韩的出口,从中国进口更多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从日韩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1999年起俄罗斯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在俄罗斯经济中,石油出口、能源工业起决定作用。但俄经济结构问题严峻,除原材料及相关行业外,其他领域、产业都面临危机。而日韩的通讯、微电子产业,中国的家电组装、服装加工、餐饮、农业等产业对俄罗斯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持续高水平增长能发挥巨大作用。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后,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贸易。中国东北作为东北亚的几何中心,交通便利,经济辐射能力强,开展自由贸易,吸引外资,能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强劲的驱动力,将形成“共赢”局面。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三个问题 下一篇:整合民间金融资源 打造温州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