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书明和他的“爱心旅馆”

时间:2022-09-24 12:39:21

郑书明和他的“爱心旅馆”

“弟弟,你要听郑叔叔的话,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来报答郑叔叔,报答社会。”殷勤拥抱着穷孩子李跃哭着说。

在一旁的郑书明也眼泪汪汪,他掏出100元钱,递给殷勤说:“工作后要刻苦钻研业务,好好做人……”

这天是8月8日,18岁的殷勤从重庆饮食服务技工学校毕业后?熏在北京找到一份工资不菲的工作。他是来向资助了他5年的郑书明叔叔和“爱心旅馆”的穷兄弟姊妹告别的。

像殷勤这样的孩子,从郑书明的“爱心旅馆”中已走出了100多人。

办旅馆

郑书明是黔江区麻田坝水泥厂的抽水工,他的爱心旅馆”是1990年办起来的。

那年9月1日的傍晚,郑书明拖着疲惫的身子下班回家,在麻田坝街上,看见一个孩子正坐在地上哭。

那孩子叫张朝炳,生下来一个月父亲就死了,家里贫穷。他姐姐考上师范学校后,母亲再也供不起他上初中。眼见伙伴们都上学去了,张朝炳向着官渡中学伤伤心心地哭起来。

这哭声让郑书明心里一紧。他把张朝炳带回家,给他煮了一大碗鸡蛋面。然后,他来到官渡中学,对张朝炳的班主任老师说:“这娃儿没得钱,他的书学费由我来负责,你先收下他吧。”

张朝炳重新回到了校园。

没几天,郑书明看见在水泥厂门口的石凳上睡着两个孩子。这是兄弟俩,一个叫黎勇,一个叫黎军,他俩就在附近的蓬东中心校上学,回家一趟最少得两小时,兄弟俩从没吃过午饭。这天下午放学,兄弟俩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想在凳子上歇一会儿,没想到睡着了。

渐渐地,正在当官渡中学校外辅导员的郑书明得知,附近像张朝炳和黎勇、黎军这样的贫困学生还很多。每年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连初中的门都没进的就有20人。

1953年出生的郑书明没啥文化,可他羡慕文化人,他也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1973年就入了党的他,看见这么多孩子上不起学,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天,郑书明对妻子说:“咱们办个旅馆,帮帮这些孩子吧!”

“你脑子有毛病哟!孩子偶尔来吃顿饭是可以的,哪有专门给那么多孩子开免费旅馆的?”妻子当即回绝了郑书明的“荒唐”要求。

可郑书明的脑海里,全是那两兄弟睡在石凳上的影子。

他找到厂长,刚把想法说出来,厂长就发话了:“书明!你还只是个临时工,办旅馆会影响你工作的,难道你不想转正?再说你工资不高,还要养家糊口,开免费旅馆,你究竟图个啥?”

郑书明一再强调绝不影响工作,只是很可怜这些孩子。厂长拗不过郑书明,就答应把一个废旧的10多平方米的仓库租给他。

郑书明将墙壁粉刷一新,又亲手做了两张木床,再铺上稻草和棉絮,买回一套炊具,旅馆就这样落成了。

接着,郑书明四处打听黎勇、黎军。他走了3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了兄弟俩家。兄弟俩正和父亲在田里拔草。

孩子的父亲一开始没弄懂?押在旅馆吃、喝、住不要钱是啥意思?郑书明作了一番解释,他又盯着郑书明说:“哦!我知道你的意思,你要我两个孩子做你的干儿子!”

一句话让郑书明哭笑不得。临走时,郑书明掏出身上仅有的60元钱,对孩子的父亲说:“这是孩子的书费,明天带他们到学校报到吧!”

孩子的父亲拿着钱,竟不知说什么才好。

他一个接一个地去找辍学的孩子,资助他们上学;旅馆免费供吃、住;他还兼任旅馆教师,教贫困生如何做人。当地老百姓深情地把郑书明的旅馆称之为“爱心旅馆”。

“偷”粮食

不到半年,“爱心旅馆”接纳了10多个孩子。郑书明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全用在上面也不够支出,经常是缺米少油。郑书明的头发也渐渐白了。

一个周末,孩子们都各自回家了。郑书明在家里淘米做饭,淘着淘着,他眼睛一亮,有办法了。

星期一,郑书明一大早就起床,蹑手蹑脚到厨房,把家里刚买回的25公斤大米倒出三分之一,装进一个黑塑料袋里,送到旅馆后就上班去了。

从“偷米”到“偷油”,“偷”家里喂养的鸡,最后发展到只要家里有而旅馆用得着的,郑书明一样都不放过。

时间一长,妻子发现了。满眼泪花的妻子质问郑书明:“你要这个家还是要那个旅馆?”

郑书明要了旅馆。

而家,却丢了。妻子跟孩子离他而去。

但郑书明没有退缩,每到周末,他就骑车到冯家镇打零工。在冯家镇,只要能给两个钱,甚至只是几斤米或者食用油,什么洗碗、拉砖、挑运等等,郑书明什么苦活都干。

郑书明苦苦支撑着旅馆。

罚跪

旅馆的“小客人”,让郑书明操碎了心。

1991年9月,刚开学不久,崔勤闹着不读书了。崔勤的父亲是个退伍兵,长期生病在家,家里没有劳动力。崔勤在学校虽调皮,但聪明,成绩好。家事给他压力太大,他几次向郑书明提出不想读书了。郑书明不同意,总是拿钱给他,让他安心读书。

有一次,郑书明给了崔勤100元钱,第三天就没了。郑书明被老师请去才发现,孩子居然在学校打牌把钱输了。他气得直跺脚。

郑书明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也从不喝酒抽烟,他把钱全用在了“小客人”身上,就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这样好过。

崔勤太伤他的心。他把他带回旅馆,让他跪下,他拿来一颗钉子要崔勤把钉子钉进坚硬的木板里。崔勤怎么钉也钉不进去。他用锤子用力一敲,钉子进去了。郑书明说,学习就好比钉钉子,要靠挤和压,没有压力是没有动力的。

聪明的崔勤终于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看着郑叔叔因长期在水边工作落下的风湿病,脚肿得很大,还在一瘸一拐地为他们料理生活。崔勤知错了,也一下懂事了。

后来,崔勤考上了新华中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郑州大学。现在,崔勤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向郑叔叔汇报学习情况。

付出之后有收获。黎军参军了。殷勤在北京找到了工作。15岁的李跃也到重庆饮食服务技工学校学厨师。

15年来,郑书明的“爱心旅馆”送走了100多名“小客人”。他付出资金超过10万元,烧坏了7个电饭锅、10个炒锅,睡破了15床棉絮……

无悔

郑书明的义举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还受到原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的亲切接见,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使郑书明更有信心了,他精心谋划着“爱心旅馆”的未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8月,一场暴雨,山洪卷来泥沙淹没了他工作的抽水房,也淹没了他的旅馆。“爱心旅馆”破产了,郑书明大病一场。

没了旅馆,他就在厂里分给他的10几平方米的寝室,办起了临时“旅馆”。

王宇就是在这个临时“旅馆”里长大的。2002年,他的父亲在一次煤矿事故中受伤,家里不能供他读书,他就一直住在郑叔叔家里。

殷勤、李跃先后都挤进了郑叔叔的临时“旅馆”。他们仨就像亲兄弟一样,先后也都到重庆的职业中学学厨艺。

就是这个临时“旅馆”,两三年送出了10个“小客人”。

学生走出了他的旅馆,却没有离开他的帮助。

郑书明时常想着自己是党员,又是劳模,组织上给了他很多关怀。他宁愿自己吃红苕、洋芋,也少不了给还在重庆读书的李跃等9个孩子每人100元生活费。

2004年,厂里停产3个月,他只有300元特殊补助。看着孩子们的生活费又快断炊了,他便到重庆一家企业去打工。区工会把他接回来,给了他1000元现金,可他转手又把钱给了9个孩子。

“这些贫困的娃儿,我都把他们当我自己的,一定要培养成才。” 郑书明说起自己的事业还是一脸的无悔。现在,50多岁的他最开心的就是给外地读书的娃儿们打电话,听到他们的声音,老郑感到是那么地满足。

上一篇:纠正错位:从“领导”到“指导” 下一篇:纠正缺位:从“配角”到“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