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引入情境教学案例

时间:2022-09-24 10:04:28

在数学课堂引入情境教学案例

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做过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与境统一方为情境。 创设好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在我上信息课时,我常常用到故事化创设情景教学法,如在教学复制花朵时,我会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当一回春姑娘,把五彩的花朵洒向大地。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掌握了复制花朵的方法,并会改变颜色和大小;在教学选取图像的进行编辑时,我会问学生,你们想拥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吗?今天我们在电脑里来学一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本领。学生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这种事例在我信息教学时应用的很多,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时,我也常想是不是也可以用此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学科与学科是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我们教师如果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也许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我教学《统计》练习课时,首先引入复习。

问: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了统计,你们学会了哪些关于统计方面的知识?

生1:我们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

生2:我会看统计图,还会涂统计图。

生3:我知道一格可以表示两个单位,还知道半格怎么涂。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去看一看2010年我们学校科普活动月中三年级在电脑绘画比赛中的情况。(播放课件),电脑绘画比赛中有许多统计方面的问题,老师想跟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的知识来解决电脑绘画比赛中的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教师把情景贯穿,开始进行趣味练习。课件展示各班获奖学生的人数:

三年级一班 8人 三年级二班 6人 三年级三班 6人

三年级四班 4人 三年级五班 9人 三年级六班 7人

三年级七班 5人 三年级八班 8人

我说:这是学校科普活动月电脑绘画比赛中统计的各个班的获奖情况。(出示课件)

请大家在条形统计图上画好,标出来,看谁画的图正确、漂亮、涂色很均匀。然后出示问题;(1)找一找哪个班获奖人数最多?(2)哪个班获奖人数最少?(3)一班比四班获奖人数多几人?

然后展示学生画的图我问:你们觉的这位同学画的怎么样?

生评:他画的统计图很漂亮,涂色很均匀。

这样的活动化情境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我有时也利用学生实验活动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做中学”。上期在教学求两个相同大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的周长的练习课时,我把自己孩子的磁力棒玩具拿来,问学生:谁能在黑板上摆四个大小相等的的长方形,学生都想来摆一摆,摆好后后再问学生:谁能把其中两个长方形靠在一起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呢?学生可极积了,很快的摆好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没有拼在一起的小长方形和已拼成的大长方形,有什么发现?同学观察发现,大长方形的周长比前面两个小长方形周长少,学生发现并且少的刚好是两条靠拢的边。如果每一节磁力棒大约是2厘米,你能计算出两个小长方形的周和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样的操作情境合乎学生的好奇心和他们爱玩的天性,提高了课堂的注意力,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习活动生动有效、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结果下课后个个学生都想借我的磁力棒玩拼图形游戏。

创设情景教学方法的确起到事半功倍作用,但也给我带来不少困惑,有些内容也可以用此方法,但有些教学内容我苦思冥思苦想也找不到恬当的情景创设。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什么学生掌握的不够好,怎么改进呢?不断的重复着尝试、反思、改娈的三步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带着这些困惑,一点一点的寻找着,我期望着一点点减少困惑,在教学中一点点的成长. (上接第122页) 不仅属于代数的范畴之内,同样也不是属于几何的范畴之内的。虽然向量有很多时候都是脱离图形进行运算的,但是,在采用向量运算的过程中,多数都是图形有着直接联系的。因此,从这点可以明确的说明,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向量教学是集“数”和“形”为一体的教学,这是向量所具有的双重特点,是向量知识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重要思想,必须摆正学生对向量知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岳彩虹.数学向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8(21)

[2] 李绍波,覃罗江.浅议向量在高考数学中的应用[J]. 河池学院学报. 2007(S1)

[3] 张威. 一道考题引发的对向量教学的思考[J]. 青年文学家. 2009(14)

[4] 滕飞. 利用向量的几何意义解题[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0(11)

[5] 王华民. 新课标实验教材“平面向量”一章的特点与建议[J]. 数学教学通讯. 2006(11)

[6] 王前. 《研究性课题――向量在物理上的应用》――高一下学期研究学习[J]. 考试(高考数学版). 2010(Z1)

上一篇: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困境与策略 下一篇: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