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变革

时间:2022-09-24 09:34:34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变革

从2003年开始,上海市海淀第二中学立项并开展了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基于网络的问题化学习”研究。从“问题”的哲学思考,到“问题”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价值特征;从课程领域的“问题”分类与结构优化,到课堂层面的“问题”提出与系统解决。我校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与课堂教学实践形态的革新,历时十多年,基本架构起了“问题化学习”的理论框架,涵盖从小学到高中主要学科的操作路径与实践方式。

一、什么是问题化学习

问题化学习,就是通过系列问题来推动持续性学习的活动。它要求以学习者的问题发现与提出为开端,通过有层次、可扩展、图式化、可迁移的问题系统贯穿并优化学习过程,最终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与学习的有效迁移。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教学,其依据的首要原理是“三位一体问题观”,即“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强调把“学”置于“教”之前和之上,把“课堂教学”表述为“课堂学与教”,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在学科研讨时,聚焦“学生、学习和资源”三个要素――分析学生学情,研究针对特定学习内容时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和障碍,讨论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资源开发与准备。在此基础上,再整合对“教师、教材和教法”的分析,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系统化设计。

二、基于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设计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学”与“教”,真正体现并实现了“以学定教”这一课堂变革的共识与价值取向,在设计上遵循“碎片化、结构化和资源化”的原则。

1.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是指在设计“问题化学习”的教学方案时,教师思考和呈现的是基于特定目标达成,以“学生学”为线索,以“问题提出、问题演进、问题解决”为基本结构的“碎片化”的“循环”操作内容。其思考的逻辑起点是不同学生、不同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及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其行动的最终“归宿”是支持每―位学生的学习,以实现学习目标的最有效与最普遍的达成。

在操作上,“碎片化”设计,除了教师需要制订“精准”的教学目标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借助课程教学资源和工具,搜集学生学习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系统优化,建构基本的课堂活动框架,即明晰“教路”。其次,对问题系统要基于学习目标进行要素化解构,即针对一系列关联问题或一个个目标,设计基于不同学生、不同目标达成的多样而丰富的问题解决方案,即铺陈“学路”。

2.结构化

“结构化”,通常体现为“小结构”的构建和“中结构”的设计。所谓“小结构”,是指针对特定目标的一次学与教活动的基本流程。如上所述,即包括“问题提出、问题演进、问题解决”三个基本要素,并以此为基本线索。所谓“中结构”,是指为达成课时多个教学目标,基于学生一般认知规律,对多个“小结构”在活动时间、顺序、方式等方面进行链接或组织,从而形成课时层面的学与教的“结构”。

而“大结构”则体现为(单元)“学程”或(主题/专题)“学材”。它是指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主题和知识单元为单位的中观教学设计与资源建设,学生借助“学程”或“学材”,可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评估。

3.资源化

“资源化”,即基于“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基于“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并最终体现为一个“资源包”。在这份资源包里,至少包括:“教路”的梳理;“学路”的设计,即“碎片化”的目标达成活动;各类支持学与教的资源、工具开发,如作为学习“支架”的学单、数字“微课”、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化”设计作为基于“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设计的一条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以资源的丰富性来支持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三、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实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的任务

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及提出有学科学习价值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聚焦课堂的核心问题。在问题化学习的起步阶段可以由教师进行课前预设,然后在课上抛出;到了发展或成熟阶段则可以通过学生的筛选或思考而得出。最后,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系列问题。通过实践,我们梳理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构问题系统的三个渐进阶段:一是教师引导阶段,即学生散点提问――教师组织形成问题系统――基于问题系统组织学习;二是学生初步尝试阶段,即学生散点提问――台作排序逻辑化――基于问题系统组织学习;三是学生自主构建阶段,即学生合作自问(连环问)――全班集体优化――自主解决问题。

2.实施的逻辑主线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实施,让学生去推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结合各种“学单”,让课堂流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小组合作起来。对于课堂,我们提出三条观察、评价的标准,即“能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能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能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表达、表现的机会”。我们还提出了一条实践的逻辑主线,即“不管采取怎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单人单座还是小组围坐),不管针对怎样的知识类型或水平目标,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教’以‘学’为基础,‘学’以‘系统的问题’为载体,‘问题’以。搜集、暴露、解决’为主线,‘搜集、暴露、解决’以‘学材、学单’为工具”。

3.关注多要素的均衡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关注教学要素上的均衡,着力打造生态课堂,以“多元增值”来实现“减负增效”。因此,就课堂的实施而言,教师还需要关注并努力提升以下一些要素上的品质与成效。

课堂环境建设。包括“组织形态、活动方式、学习共同体组建、学习工具开发”等,强调环境建设中各要素为什么能够、怎样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能。

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小组学习中的学习准备、自主与合作、教师的角色、学生教练员的角色、知识管理、环境支持”等,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中各要素为什么能够、怎样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能。

表现性评价。包括“表现性评价的概念与操作、课程与课堂不同层面的异同与应用、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表现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实施路径与内容”等。同时,结合学校德育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以德促智、以智养德的系统化操作策略与实施办法。

总之,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交往、互动为基本活动方式,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的常态,让“学生为主体”成为教师自然的选择。我们相信,“问题化学习”将能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上一篇: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 实现地理课堂高效目标